独特悠远的“鄞”字

发布时间:2007-12-25

我祖籍鄞县(今鄞州区),出生在鄞县,幼年随父母北上,长期生活在北方,中年后才回到故乡。在华北求学、工作的数十年间,有一件事总使我困惑不解:我所填写的履历、证书的籍贯一栏浙江鄞县,往往被人莫名其妙地改写成了浙江勤县。多年前,在宁波街头,有一位操北方口音、干部模样的人,很有礼貌地向我问路:鄞县某某单位怎么走?他把字读成字了。我在告知去向后,向他说明字读音yin),不是,他略带困惑,不好意思地走了。
  
五百多万宁波人习以为常的字,在异地他乡为何总被当作陌生的怪字呢?
  
查阅《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字只有一个义项,就是地名鄞县。鄞县是中国三大古县(另两个为江苏吴县、浙江绍兴)之一,被称为文献之邦,自秦代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的宁波人面对字早已见怪不怪,亲切自然。但是,除宁波人之外,大多数人不识这个字,这也说明字的独特性,使我对生地的困惑,开始有了一点理解。
  
成书于战国时期,以记载春秋时代史实为主的古文献《国语·越语》称:越王勾践之地,东至于鄞。可见在2500年前,夏、商、周三代以来,字已作为一个地名存在了。公元前473年,勾践为表彰自己受封伯爵之功,在句余山(四明山古称)下建句章城。当时鄞和句章皆属越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制,分鄞地为鄞县和鄮县,使鄞、鄮、句章三县并立,统属会稽郡。这三个县的治所,都不在今日的宁波城区,但现有老城区却兼有三县的划区。大致上,以三江口为天然分界线:鄞县包括今海曙区以达奉化一带;鄮县包括今江东区以及鄞东地区;句章县包括江北区到慈溪、余姚一带。从秦代到隋代的800多年间,古鄞治就在今日的奉化市西坞街道的白杜村。白杜一带至今古砖瓦俯拾皆是,山间汉墓累累,地下出土的古窑址和陶瓷器皿堆垛成丘,掘三、四尺,广延二、三里。古鄞城中有灿烂的文化遗存,那里是鄞县的发祥地之一。
  
鄞邑之得名,有秦将王鄞之说,但后世学者多倾向于赤堇山之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宁波历代地方志都认同了这一论断。原来字的地名源于,堇加邑即是。新版《辞海》更是明确指出:鄞县在浙江省宁波市市郊,东临东海,以赤堇山得名。
  
那么,赤堇山在哪里呢?
  
已故的国学大师,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1953年著有《鄞字说》一文,据沙老考证:浙江省境内的赤堇山有四处,以今鄞、古鄞来解释对照旧志中的赤堇山,可信的,是《光绪奉化县志》所指证的,即鄞县东南六十里,地当鄞、奉两县(今之鄞州区、奉化市)交界处的赤堇山,亦称银山岗。
  
奉化置县在唐代开元年间,在这之前,该赤堇山南北皆属鄞县,无所谓交界。古时传说此山中产锡,锡与银相似,俗误以为银,故后世亦称为银山。查阅当代宁波、奉化地图,鄞、奉交界处银山岗赫然在目。现代地质调查证实,赤堇山埋藏铅锌,而铅、锌、银、锡皆属白色金属,古人无法分辨和提炼。《光绪奉化县志》记述赤堇山下有采矿旧迹,足为破赤堇而出锡之佐证。是银山即赤堇山,可以无疑。(字读音,想是由此而来。)
  
那么,赤堇山又是因何得名的呢?
  
沙老认为:山名赤堇,当是土黄近赤之故。然而,宋代以来的地方志都说赤堇是草名,因草名山,又因山名邑。
  
《辞海》对字的解释,是野菜或药草。笔者往赤堇山中实地踏访调查,在村民耆老的指引下,发现至今山间盛产这种褐红色的赤堇草,俗称丹草,即药用植物紫花地丁。因草名山,想必是不会错的。当山野间长满了这种丹草,一眼望去,不也就是土黄近赤了吗?
  
在现代地理学概念上,赤堇山应属天台山脉东延的支脉,其中心区域,位于今宁波市区东南30余公里的鄞州区塘溪镇境内。主峰白岩山,海拔628.6米,跨越鄞州、奉化两地;山脉走向东南——东北,蜿蜒绵亘,延伸至象山港畔的横山码头和东钱湖畔的百步尖、福泉山、陶公山;西北抵横溪镇的大梅山和奉化白杜一带。塘溪镇域赤堇山的群峰之中,古村落星罗棋布;梅溪之畔,人文荟萃;沙氏五杰、沙耆、童第周、周尧等名人故里,尽在赤堇山中。宁波最早出现的地名——独特、悠远的字,就从这里起源。两千多年间,尽管县制建废频仍,行政区划屡有变更,但这一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而在宁波正式建制设市(相当于古代的州府)之前,大部分历史时期宁波与鄞县是重叠的。即使在设市之后,鄞县撤县设区、建立鄞州中心区之前,鄞县也是长期作为附廓县,县治附设于宁波市内的。鄞州版图呈蝴蝶状从东、南、西三面拱围着老三区。山明水秀的鄞州,乃我父祖生息之地,我的血生之地、生命之根。独一无二的字,就是先人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的智慧创造。鄞邑有天皆日丽,鄮乡无地不春光,在深厚的历史沉积土壤上,鄞州躬逢盛世,正焕发出青春的闪光和活力。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