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叠粮票背后的票证时代--家庭档案见证社会变迁(一)

发布时间:2008-08-22

 在海曙区退休教师陈月芳老人的家中,珍藏着厚厚一叠粮票。这些粮票有的是她母亲积攒的,有的就是陈老师一家从每月的口粮中省下来的。面对一桌子铺开来的粮票,陈老师向我们回忆起那个特殊的票证时代。
  
陈老师家最早的一张粮票是1955年的全国粮票。那年9月,随着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颁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名义印制的55年版粮票开始在全国各地发行使用,从而开启了一个特殊的时代——票证时代。
  
在陈老师的记忆中,1958年,她考上梁弄师范学校,就是凭证领饭票,每个学生定量31市斤。但实际上女生到手的粮食每天只有14两(当时一斤为16两),剩余的都接济男同学了。即便如此,不少男生还是处于饥饿状态。而对于女生来说,食堂里偶尔供应一次的淡面包,便是难得的可口零食了。
  3
年后,等陈老师毕业走上讲台,日常生活已经在票据的包围中了。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糖票、素食票、火油票、带鱼票、煤球票……最多的时候,家里有几十种各种各样的花花绿绿的票。其中,仅粮票就有全国粮票、浙江粮票、宁波粮票,以及专门买米的订在粮食证上的米票。如果家里有人要出差,便把宁波粮票、浙江粮票换成全国粮票。陈老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68年元旦,她外出探亲时路过西安,用16市斤全国粮票换了一件毛衣。
  
陈老师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人每月只供应1斤肉。家里买肉时,一次最多买半斤,然后吃上好几天。相比之下,布票更是紧张,每人一年只有一丈布,做了棉衣就没法做衬衣,做了夏衣就没法做冬衣。因此,每年的布票几乎是家里最早用完的票据了。
  
在这一堆票据中,票额最小的一张仅0.1分,那是一张宁波的商店购货券,外形最大的则是一张面值1元的外汇券。至于0.1分能买些什么东西,陈老师已经记不太清,估计只有针头线脑之类的小东西了吧!那时候,除了吃的东西比较匮乏外,生活用品的供应同样比较紧张,特别是进口电器等奢侈品,需要用外汇券。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市场上的物品供应也越来越丰富。历史演进到19934月,国务院先后下文取消了布票和粮票,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票证时代的结束。但是,物资匮乏的阴影并未立即从人们的脑海中除去。民以食为天,陈老师及其家人把多余的粮票仔细保留,以防万一。就这样,在这叠保存下来的花花绿绿的票据中,粮票唱起了主角。
  
追昔抚今,忆苦思甜。住在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里,陈老师笑咪咪地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幸福。那时候,几乎饭也吃不饱,买肉买鱼更是奢侈的事。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大鱼大肉反而吃腻了。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