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山与余姚

发布时间:2008-08-22

沈君山原籍余姚沈湾村,1932829日出生于南京市。其父沈宗瀚、生母沈骊英,都是我国著名的农业专家。
  
沈君山长期担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1993年当选台湾清华大学第一届民选校长,直到1997年退休。他还曾担任台湾地区行政院政务委员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在两岸关系上,沈君山主张推动两岸各项交流,反对台湾主权独立。他曾三次和江泽民总书记晤谈。.
  
沈君山爱国爱乡,一直以自己是余姚人为荣,1990年至今,沈君山已先后五次踏上家乡故土,并在自己的故乡沈湾捐资办学。
  
为了搜集更多沈君山在故乡余姚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特地走访了当年负责接待工作、现任市台办主任姚建和与原市台办主任吕剑文,两任主任为我们讲述了与沈君山多次交往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沿着父亲的足迹


  
吕剑文主任回忆说:
  
沈君山第一次来余姚是19901116日,这是他离开大陆后首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当时,沈君山刚从“行政院政务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应聂卫平之邀,参加上海第三届国际艺术节期间举办的‘三星杯’名人邀请赛,他是在比赛间隙来故乡探亲的。此行是秘密进行的,没有对外公开。陪同沈君山来姚的还有他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的妹妹沈慈荫副教授。他们在余姚停留了三天,下榻余姚宾馆。
  
沈君山与连战、钱复、陈履安在台湾并称为‘四大公子’。在我的脑海里,他应该风流倜傥,风度翩翩,才气横溢,不拘世俗。但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想!当他从火车的扶梯上慢慢走下来,我看到的是不加修饰的头发,一副琥珀架眼镜,老式的淡青色的对襟夹里上衣,真是再朴素不过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沈君山的印象。
  
第二天,沈君山对我们说,他父亲当年来县城读书,是坐小船进出的。他要沿着父亲的足迹,坐船去老家沈湾,印证父亲给他描述的姚江两岸的景象,体验当年父亲求学的艰辛。由于当年的小船如今已很难找到,最后接待人员从水政处弄到一艘稽查船,载着沈君山一行抵达沈湾。沈君山说,他对故乡的印象,都是从他父亲的描述中得来的,今天沿姚江所看到的一切,与父亲描述的已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沈君山为家乡的发展感到欣慰。”
  
沈君山父亲的故居,早年遭火灾而毁坏,至今只留下一堆断砖碎瓦。但是沈家其他房族的房子还是基本完好的。如今去参观故居遗址,仍能从中窥见当年沈家大院的大致轮廓。其父亲沈宗瀚的一位侄媳仍生活在此。
  
沈君山到了老家沈湾之后,拜访了沈湾的沈家族人,来到父亲沈宗瀚出生的故居遗址和沈家祠堂。他告诉随行的人,父亲沈宗瀚就是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他看到沈家祠堂至今仍作为沈湾小学,感慨颇多,开始有了捐资办学的想法。
  
沈君山在离开余姚前的告别会上说,自己已辞去公职,是“庙堂外”的人了,今后会有更多的机会来家乡,要带母亲(继母)来,带其他在海外的亲人来。


  
捐资兴办小学


  
沈君山很快兑现了自己的话。吕剑文回忆,当年1217日,也就是离第一次回乡仅一月之隔,沈君山就带着台湾的继母刘廷芳女士、美国的妹妹、妹夫第二次回到余姚,同行的还有内蒙古农牧学院的妹妹沈慈荫、青岛的妹妹沈慈安。
  
沈君山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请继母刘廷芳敲定在故乡余姚捐资办学事宜。他说父亲之所以有成就,主要靠教育。他希望沈湾村的后代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毕竟沈家祠堂已经是百余年的老房子了。沈君山初步设想,祠堂保留,另择校址,这样一来,既方便沈湾孩子上学,又能保留祠堂。
  
沈君山父亲沈宗瀚去世后,刘廷芳女士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替沈宗瀚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用生前留下的著作费,投资公益事业,为后人造福。她知道沈君山想要用父亲的著作费在家乡捐建一座小学的想法后,立即表示赞同,并亲自来到余姚故乡,落实捐资办学之事。这也是刘婷芳女士第一次来到沈宗瀚的家乡。
  
沈君山一行在家乡沈湾村,邀请村民和族人进行座谈,征求他们对捐资建校的意见和建议,市教委的领导在座谈会上通报了学校校址的筹划情况,学校拟建在村口。刘婷芳女士对学校的选址比较满意,并当场决定从沈老先生的著作费中捐出资金,用于建造一所相对比较现代化的、规模不大、附设幼儿园的完全小学,学校以沈老先生的名字命名,叫“沈宗瀚小学”。
  
沈君山第三次到余姚是在1996年的7月。当时沈君山还在台湾清华大学校长任上。沈君山根据继母刘廷芳女士嘱托,再次带着妹妹沈慈荫,捐资47万元,建设沈宗瀚小学。沈君山在捐资建校的同时,还设立了一个“助学奖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并对考上初中、考上高中、考上大学的沈湾村学子进行奖励。
  1997
4月,沈君山第四次来到余姚,参加沈宗瀚小学的落成典礼,仍然是内蒙古农牧学院的妹妹沈慈荫作陪。沈宗瀚小学在市镇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如期完成。沈君山看到新落成的、以父亲沈宗瀚名字命名的学校,如释重负,沈君山终于了却了父母亲的遗愿,可以告慰父母亲的在天之灵了。沈君山还特地从台湾带来了一块铜牌,记述捐资助学的来由始末。


  
比邻若天涯


  
现任市台办主任姚建和说:“我和沈君山先生的交往中,深深地感触到了沈君山对‘文化台独’的忧虑,对这种做法的后果,他改用了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一句诗叫‘比邻若天涯’”。
  
姚主任回忆了沈君山最近一次来余姚的情况,那是在20037月,这也是他第五次来余姚。这次沈君山来余姚时已经轻度中风,行动不是很灵便了。与他同行的是他的好友、有亚洲羚羊美称的著名运动员纪政女士。
  
沈君山此行主要是了解沈宗瀚小学的办学情况,并把原先设立的“助学奖学基金”交由他内蒙古农大的妹妹沈慈荫掌管。沈君山还和学校师生进行了座谈,并征询学校领导在办学过程中还有什么困难。沈君山还向沈宗瀚小学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一批电脑,随行的纪政女士也向学校捐赠了100套课桌椅。沈君山在姚期间参观了位于龙泉山麓的余姚博物馆。
  
在和沈君山的接触过程中,姚建和印象最深的是沈君山爱国爱乡之情和对两岸关系的担忧。沈君山说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只要文化的根连在一起,就是天涯也若比邻;反之,如果文化隔断了,比邻就会若天涯。所以沈君山主张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台湾和大陆,最后必然走向统一,但必须要有耐心,大陆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做到水到渠成。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