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8-22
宁波之有月湖,犹如杭州之有西湖。西湖在杭州古城之外,月湖却在宁波老城之内。月湖景区总面积28.6公顷,水域面积9.8公顷,远小于杭州西湖,其名气、美誉度亦不能与西湖并论,但相同的是,二者均为古城的明珠,月湖是甬城历史文化的集聚和映照。
月湖之水源自四明山,一经它山堰循南塘河而来,一自大雷山,经望春桥由西门而入,两水汇集护城河,注入月湖。
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城迁建三江口时,月湖大约只是一片低洼积水池,或称海迹湖泊。盛唐时,鄞东开拓东钱湖,鄞西勘建它山堰,城中辟建二湖,析州城“明”字,曰“日湖”和“月湖”。日月双璧,至今独存月湖。北宋时,“因其旧”,大举浚湖,环植松柳,填淤积累成十洲。又在月湖南北筑矸闸,以宣泄湖水。至此,“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城市格局形成。以月湖为核心的城市水网系统,水系畅通,居民得运载、灌溉、饮水、洗涤之便。洲岸之间,仿照杭州西湖,筑七桥三堤,楼阁亭榭,景观上形成风光优雅的“月湖十洲”。四时花卉,飞盖成荫,一泓汪洋,明瑟可爱,成了甬城消闲游赏之地。
月湖,更是一个文化的湖。月湖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书院文化、藏书文化、水利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休闲文化等,积淀深厚,遗存丰富,影响深远。
“月湖十洲”之一的菊花洲中央,有一座青砖黛瓦、庄重古朴的旧宅,原为明代贵州布政司使张渊故居。因布政司使须代皇帝祭祀五岳,故称宅主府邸为“大方岳第”。现其正屋辟为“月湖史迹陈列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月湖史迹陈列分为“三江二湖孕明州”、“十洲三岛育邹鲁”、“水色依然续文采”、“喜爱春风绿湖岸”四部分,系统介绍了月湖的历史沿革、人文景观及其在宁波发展中的地位,值得细加浏览。
月湖北端的银台第是宋代红莲阁故址,为清代按察使、通政司副使童槐的府第。童槐之子童华,官至礼部右侍郎,曾参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审理,并力主杨乃武无罪。童华还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因此童宅又被称为“帝师故居”。后来的景区改建中,银台第建成为官宅博物馆,通过独特的场景式陈列,反映了清代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更为直观的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古时帝王手书称“奎章”。南宋时宁波籍丞相史浩保存宋孝宗赐书的处所称“宝奎庙”,后来其附近街巷遂沿称“宝奎巷”。如今,宝奎庙早已不复旧貌,但留存下来的宝奎巷一带的古建筑群内,有国内首家服装博物馆,馆藏历史珍品与古民居融为一体,成为一部演绎华夏服饰史的活字典。
九百年前,月湖东岸曾有过一座重楼飞檐的海外使馆。今天,则由宝奎庙遗址上重建的“高丽使馆史迹陈列室”,帮助人们了解宋与高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往来。与此同时,湖西后营巷幸存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亦为港城宁波对外友好交往的珍贵史迹。
尚书桥至陆殿桥之间柳汀上的儒释道三家连贯(贺秘监祠、居士林、关帝庙),花屿之上、古湖心寺改建的月湖会馆,月湖南岸的林宅,均为引人入胜的景观,富有浙东文化的地方特色。“玉露清风烟雨朦,粉墙黛瓦庭院深。”当现代人踏进浙江省重点保护文物“林宅”的大门,穿越天井来到前厅时,人们的思绪就会随着空间序列的层层变化,进入近两个世纪前林氏家族的生活和情感之中。
月湖三岛,除了最美的花屿,还有竹洲和芳草洲。竹洲原名松岛,北宋王安石任鄞县令时,曾设县学于此,延请著名教育家、“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讲学,丰稷、罗适等著名学者,都是他栽培的学生。南宋淳熙十年(1183),丞相史浩致仕归里,在竹洲筑“真隐观”为府第,垒石为山,引泉为池,状若四明山峰,故称“四明洞天”。史浩之后,元明各代均有名人学士在竹洲营建别墅,筑藏书楼,读书、隐居于此间。清代大儒全祖望寓居竹洲,其考证文献,表彰先哲的丰富著作,多在此写成。清末,洲上所设辩志书院改为南城小学,民国先后设女子师范、女子中学、县立中学,今为宁波二中所在地。蕞尔小屿竹洲,八百年来竟成浙东学术重地,以教育兴盛、人才辈出而驰誉海内。
芳草洲又称“悬水地”,岛上有假山真水,绿树成林,蝉歌鸟鸣;更有古色古香的建筑,亭榭曲廊,错落有致,诗词楹联,不胜枚举。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市民休闲品茗游赏之地,在香祖阁、依水居落座歇足,常使人尘俗全消,忘却身在繁华闹市之中。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城名胜半归湖。”
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为新世纪的宁波月湖写下铭记,文曰:“海定波宁之港,鹰飞鱼跃之时。喧喧闹市之间,叠叠高楼之下。芳园留翠,保存静静一湖;曲径通幽,形若弯弯半月。何处无湖?何夜无月?湖有特色,月亦多姿。此湖蝉联天一阁,得‘天’独厚;此月烘托高丽馆,附‘丽’交辉。聚传统神韵于堂奥,兼现实风情于咫尺。周围时尚时髦,正中古色古香。街心净土,市内桃湖。湖外东如流水,新新人类随潮去;湖里水如明镜,代代英豪照影来……”全文措辞华丽,贯古通今,为文化的月湖增添了不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