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是智慧宁波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1-01-26

  城市因信息化而更美好。在欧美现代化城区,若想了解房产,你可在网上查到包括位置、走向、地界、面积、交通、天然气、水、通讯、排污、消防等诸多信息,甚至细到某处有几棵树;如果你家管道漏水,也可从网上找到相应部门并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寻求解决,且解决结果、居民满意度实时跟踪。如此贴心的公共服务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广泛应用。该系统关键是地名数据库建立,而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是地名数据库的基础和保障。历时二年,笔者对我市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胡工作展开调研。旨在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重视,推进“智慧宁波”建设。
  一、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1.1 地名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作为一种社会基础信息,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是进行社会管理和开展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
  1.2 地名档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地名档案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主管部门(下属地名办)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地名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属于公共文档。地名档案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便于国际交往和睦邻友好,推动全市便民、惠民、兴企、强政的信息保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
  1.3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对智慧宁波建设的意义
  地名标准化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地名的称谓和书写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其使用条件和范围并将其固定下来;地名档案标准化是指按照相关标准对地名档案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它们是衡量地名管理质量的准绳。
  宁波城市化目前已达65%,大都市格局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位居全国前列。城市的信息化对地名及地名档案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地名和地名档案标准化管理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
  二、 宁波市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的发展阶段
  2.1 起步阶段(1987年之前)
  宁波市原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基础薄弱,新地名审批在起步阶段进展缓慢。以北仑区为例,1983年至1987年该区新地名审批仅11个,而1985到1987年审批数量为零。此阶段因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有限以及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我市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
  2.2 发展阶段(1988-2002年)
  1988年宁波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归口民政局,全市地名和地名档案工作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此阶段全市进行地名补查和信息更新工作。机构的建立及经费的保障让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渐入正轨。 2.3 提高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宁波市地名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为执行该《办法》及《宁波市城镇建筑物(群)名称管理规定》,全市加强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开展地名普查、清理工作。2007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工作的意见》出台,细化地名标准化管理。2008年《宁波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为全市地名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指导性文件。该阶段我市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地名数量激增。以北仑区为例,2003—2009年审核地名累计436个,为同比增长最快的阶段。 
  三、引入系统论原理,提升我市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水平
  系统论由上世纪美国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该理论广泛运用于现代社会各领域,也是地名信息标准化系统优化的基本工作方法。
  3.1宁波市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系统特点
  3.1.1 整体性 宁波市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是个庞大的系统。该系统向上隶属国家、省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系统,向下涵盖各县市区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系统,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全市公共档案信息资源标准化水平。
  3.1.2 动态性 该系统涉及面广,受政治、经济、法规、政策的影响大。以北仑区为例,1984年该区初建时为滨海区,1987年更名北仑区,国家先后在本区域设置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保税区,全区地名和地名档案具有很强的动态性;
  3.1.3 可优化性 通过对该系统综合、精确地考察,破解难点,可实现系统优化,这也符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的“早期介入、积极跟踪、自主制定、适时出台、及时修订”的工作方针。
  3.2 宁波市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系统难点
  3.2.1 早期介入不到位,地名变化频繁。早在2003年《宁波市地名管理办法》即明文规定了地名预审制度,但因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制约手段而难以实施,这导致基建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建设项目名称(暂用名)与区地名最终核准地名不相符率偏高,部分县市区甚至超过56%,新旧地名混淆。
  3.2.2地名档案存在“缺、漏、错、乱”。调研中发现,宁波市及各县市区的地名档案大多由地名办工作人员兼职整理保管。由于业务忙加上档案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地名档案存在“缺、漏、错、乱”等现象。如:“霞浦”和“亚浦”、“大碶”和“大矸”标准和非标准地名并用;将“新矸镇新大路1#商住楼”略为“新大路商住楼”等,使档案数据缺乏专指性。
  3.2.3 标准化滞后成利用“瓶颈”。随着宁波城市建设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地名审批量激增,地名档案信息利用量也激增,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相对滞后成为利用的“瓶颈”。以北仑区城建档案室2003年至2009年查档利用为例,共接待利用4113人次,因地名及地名档案不标准导致“有档查不到”或“有档查不快”达443人次,占总利用11%,严重影响工作效能。
  3.3 宁波市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系统优化措施
根据调研,笔者提出优化措施如下:
  3.3.1 组织保障,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接口“智慧宁波”建设。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议相关部门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将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纳入到 “智慧宁波”的大战略,争取先行实施。市政府统筹全市各方面资源推行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提升地名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
  3.3.2 动态普查,接口规划“一张图”等地理信息系统(GIS)。借助全市开展新一轮地名普查的机会,摸清地名家底,将地名档案标准化、现代化和地名普查同步推进。地名部门加强和规划、建设等部门合作,利用城市管理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将普查结果接口地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动态更新,合力共管。
  3.3.3 部门协调,把好地名及地名档案入口关 。推进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的主动权关键,把好地名及地名档案的入口关。
  笔者建议,所有新建项目,有关(业主)单位向规划部门办理项目规划审批后,项目需经区地名办地名预审后才能到计划部门立项,让地名主管部门掌握地名工作的主动权。
  3.3.4 提升地名档案标准化,建立全市新旧地名检索系统。针对地名档案存在的“缺、漏、错、乱”现象,建议档案部门和民政部门联合举办相关档案业务培训并进行业务考核。同时,建议市地名办编制《宁波市新旧地名对照》,并将电子版网上信息共享,疏通利用“瓶颈”。
  地名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是城市的特殊“名片”。地名及地名档案标准化关系到全市公共信息服务效能,关系到“智慧宁波”建设水平,是急待破解的课题。

  (作者单位:宁波市规划局北仑分局)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