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说兔
兔年来临,那浪迹五洲的兔和常居月宫的兔,都按部就班地成为这一年占尽春光的生灵和吉祥物。
早在2500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了兔形象的记载。兔子能够入选十二生肖,并且成了世界的明灯--月亮的象征,是因为从远古的时代起,人们就熟悉和喜爱它机灵活泼的性格,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希望,引起人们奇妙的联想,具有善、美、祥和的寓意。
兔子,特别是野兔,常竖起耳朵听四周的动静,以防受凶猛动物的袭击,这反映兔子警惕性很高。兔子前腿短小,后腿粗长,跑起来很快。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遗存中有陶兔,花纹中有仰身而飞的“飞兔”。民间则冠以“草上飞”的美称。故古人造字时,根据兔子善跑的特点,造了个会意字“兔”,意思是奔跑。古人又把那些动作敏捷、迅速跳跑者称为“动若脱兔”。然而,话分两头,很久以前,也有人将不良品性“移花接木”栽到兔的头上,说它是“骄傲”的典型;《龟兔赛跑》的寓言对此描摹得煞有介事,以致使它长期背上不谦虚的名声而遭数落。其实,兔奔跑速度快是它的很秉性,是它的生理特点,也是它防被食肉者捕获的本能。因此,与其认为“骄”而“败”,倒不如说它像“飞人”刘翔,在赛跑中表现出那种稳操胜券的沉着和自信,更合情理。
兔这生灵,蹦蹦跳跳,活泼可爱,惹人喜欢。它生性柔弱、怯懦、老实,绝不像有些动物逞强、好斗、称霸。它吃的是草,奉献的却是上好的毛和鲜美的肉(尤其是低脂防高蛋白的今天,兔肉是含有丰富营养的佳肴)。
兔子是星球最早的动物之一,约在7000万年之前已出现。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弱肉强食的搏斗中,庞然大物的恐龙尚且横遭厄运而被灭绝,而柔弱老实的兔子竟然能够生存下来。试想,一只小动物,为了躲猛兽的追捕,多造几个窟这是很正常的事,而却被某些苦心积虑的人冠以“狡兔”的坏名。成语“狡兔三窟”将它作了约定俗成的定格,实在有失公正。因此,笔者认为,与其骂它“狡猾”,倒不如夸它“聪明”,或说也是一种防食者杀害的天性。至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竟把“狡兔”喻为敌国(敌人),未兔太过分了吧!还有人换了一种口气说:如果“狡猾”的说法不合适,兔子至少是“糊涂虫”,它怎么同狐狸搞在一起呢?接着他引“兔死狐悲”的故事说明之。故事分明视兔为狐的同伙,故物伤其类。《宋史·李全传》谓:“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玉笑零音》谓:“兔死则狐悲。”其实兔与狐根本不是一类:兔属兔科,狐属犬科,说者把弱小、怯懦的兔与狡猾、奇臭的狐看成“一家人”,这不就是说,狐兔本同党,曾狼狈为奸;兔还不识好歹,不辨香臭,是个既狡猾又糊涂的家伙。这些诬陷比之“骄傲”更有过而不及!
如果把“骄傲”两字赋于褒义的话,那么兔子最大的骄傲是它充当月亮的象征:
中国民间传说,兔子又叫“吐子”,说是母兔从嘴里把小兔“生”出来的。汉代王充在《论衡》中就说兔“及生子,从口中出。”以至后来又有了《武王伐纣平话》中周文王吐子成兔的故事。为什么会有兔子“吐子”的传说呢?原来古人认为兔无肾,只有八窍,雌兔望月或舔雄毫即可怀孕,所以只好从口中生育。由于这种说法认为兔子属“阴缺”,与月亮同宗。月亮圆时少,而缺时多,不是与“太阳”对称叫“太阴”吗?于是人们就把兔子和月亮联系在一起,逐渐地兔子就成了月亮的象征。
汉代的《太平御览》曾谈及此事。刘向的《五经通义》也说:“月中有兔。”这一观点被后世人渲染,兔就成了借代月亮的美称。晋刘孝绰诗谓:“明明三五月,垂影当高树,攒柯半玉蟾,丛叶映金兔”;唐·杜甫诗谓:“此时瞻白兔,真欲数秋毫。”宋·苏轼也有诗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因为月宫有兔,月亮也被称作金兔、白兔、玉兔了。尤其每当三五夜,一轮明月,冉冉升空,赶走黑暗,驱散乌云,把柔和的银光洒向世间。于是古代人便把月亮看作给自己带来光明的天使,虔诚地对她顶礼膜拜。因而象征月亮的兔子规格,同步地赫然升高,这完全合乎情理的事。
在现代社会的日子里,兔年谈兔,应该学习兔子的机敏,善于探悉八方信息,捕捉商机,修订计划,发展经济、文化;学习兔子动作敏捷跑得快的长处,把我们的经济、文化,推上迅速发展的动车快道……更应像兔子的代称月亮一样,给人们带来光明、吉祥、幸福、和谐!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