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李家兄弟与辛亥革命

发布时间:2011-03-14

  小港李家创业的祖先为李也亭,到了1855年,已在上海滩拥有十条沙船和三家钱庄,其兄李弼安在小港乡间侍母。1868年,李也亭去世,其兄1872年去世。兄弟去世后才分成乾坤两房,李也亭独子李梅堂体弱多病且不喜经商,李也亭选侄子(乾房)李听涛继任其沙船业。李听涛后来又选侄子李詠裳做当家人。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可是,到李也亭的第三代“厚”字辈的事业却如日中天,积聚了大量财富,他们有抱负、有理想,顺应潮流。辛亥革命前夕,江浙一带的革命活动风起云涌。李梅塘之大儿子李云书、四儿子李薇庄和五儿子李征五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参加了同盟会,投入辛亥革命中,并以巨额家产资助革命。
  李薇庄忍辱负重 孙中山题“子孙永保”

   就在李云书为辛亥革命奔波时,他的兄弟老四薇庄(1873—1913)、老五征五也投身辛亥革命洪流,并在那场大波澜中各有一段光荣的历史。
   薇庄本是读书进学之人,由举人而放官做过候补知府、江苏糖捐总办。清朝末年,各省督抚纷纷设官钱局发行纸币敛财。正好这时,薇庄升任了江苏裕苏官钱局总办。而官钱局的病商害民,使他内心极为痛苦。一则他出身钱庄世家,切身利害有其一份;二则清廷腐朽早使他积愤在胸,只碍于头上的顶子不便发泄。1908年,他奉命到日本考察银行,住在东京佐佐木寓舍里。门房通报有客来访。延见之下,不料竟是老世交宁波慈溪赵立诚的儿子家艺。李、赵两家本合开钱庄,李也亭去世后,赵家便在苏州等地另设庄号。家艺自幼在城内吴大征府中读书,后娶了吴的侄女、吴湖帆的姑母为妻。但他和兄长家蕃都是一不愿做官、二不肯经商,在日本留学时信从孙中山的学说,加入了同盟会。之后他便联络各路人马,听说薇庄到了日本,便专程前来密访。那时节,这些已沐欧风美雨的商家子弟,对清王朝的认识早趋向一致,只看是否狠得下心来投身一搏。经家艺一番鼓吹,薇庄便颔首应允。于是,李薇庄在起身赴日时,还是大清四品命官,回国之际却已是革命党人了。
  武昌一声炮响,党人群起响应。陈其美急欲在上海起事,苦的是没有经费。他和虞洽卿等人一同去寻薇庄。薇庄早料到有这么一天。但这大宗款项眼下即便有,也已有了用途,即供江南制造局造枪械用。要想取出来,还须该局总办张葆初署印。他们密议后又一起去找张葆初,一说是薇庄设计诱张就范了,一说是征五等人软硬兼使。总之,这笔钱是拿到了,由虞洽卿交给了李平书,成了上海起事的第一笔大宗经费。当初议定由附和起事的宁、绍、杭、湖等埠商号同出借据以为捐饷,待事定后归还官库。不料事隔几日,便有人向江苏巡抚程德全告密,说官钱局有人舞弊,程派人来查,银库果然空空如也。薇庄亦无法道出真相,因而被拘押于苏州知府衙署。可叹经战火涂炭,起义虽告成功,原议定认捐还款的商号却多因亏耗或歇业而无力偿付,于是有人对这笔钱的去向恶意中伤。薇庄一怒之下,便把借据全部焚毁,以示独力承担。后来据说还是他大哥李云书以李家私财垫还。在缧绁之中,他曾满怀忧愤作《秋夜感怀》诗二首,书于一柄纸扇之上。尽管陈其美、于右任等党国要人都明白他的冤屈,民国元年同盟会总部上海机关部改选时,他仍当选为评议员,然而这种百口难辩的中伤对他的精神摧残太大,不久便于民国二年去世了,年仅41岁。
  李薇庄死后,长子祖韩、女儿祖云(秋君)将他写的扇面上的《秋夜感怀双重诗》装裱成册,请当年战友和名流题诗作画以为纪念。先后题诗作画者有于右任、李平书、王一亭、沈曾植、袁克文等30余人。其中,蔡元培的题诗最能道出此中真相:“家藏遗墨在,一发耀秋晖。朗抱见风月,幽怀想蕨薇。人间多可恨,尘世复何依。忍忆谪居处,龙孙几度肥?”蔡又题款曰:“辛亥岁季,薇庄先生因事中于小人之谗谪羁苏州府署……”孙中山先生了解此事后,也亲笔题赠“子孙永保”四字。
  上海滩最早的大亨 孙中山亲授李征五为光复军少将司令
   李征五(1875~1933)。15岁在宁波开始经商。1893年宁波大饥,遵父母李梅塘和张氏夫人命办粮万担赈济灾民。甲午之战,曾与镇海统兵将领力谋保卫,被参与京。1899年2月,遵母张太夫人命在上海发动同乡筹银4万两,助450余名被拐在南洋的甬(宁波)人返国。在家乡还创办益智学堂,为一郡之冠。1904年北上,捐道员,分发湖北,得张之洞欣赏,与梁启超、陈宝箴等人同事,后与中国同盟会的黄兴、陈其美、孙中山等人交游,参与策划东南起义之大计。1909年赴南洋欲办华商银行,旨在联络华侨集款支持革命。
李征五是晚清军机大臣王文韶的女婿。据说新婚之夜,进入洞房,李征五揭新人戴头蓬,大吃一惊,原来相国小姐面上贴满金叶,丈人是清廷重臣,他却不屑与官府打交道,在封建仕途上本当大有前程,然而他却不为所动。李征五愤慨于清廷的腐朽不堪、外丧国权,张口便骂“死老太婆”(指慈禧),但对孙中山先生倡导的革命运动则非常向往。
   李征五参加同盟会是由老革命党人谭人凤亲自主持仪式入盟的,监誓的是居正、杨谱笙。入盟后,他在邻近北火车站的爱尔近路(今安庆路)上开了一家木柴公司,作为秘密联络点。内有深宅大院,以木柴公司为幌子,在此掩护革命党人。陈其美(英士)亦在那里隐藏过。由于是租界,又因李家为上海富豪,故不为租界当局所注意。
   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确定了首先在湖北省城发动起义,四方各省立即响应的方针。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上海,更加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同盟会中部总会、光复会上海支部和商团工会准备组织起义,响应武昌起义。
   起义前,光复会上海支部已先后在闸北策动巡警总局骑巡队官陈汉卿、在吴淞策动巡警局黄汉湘响应起义,另外,闸北会党领袖李征五(后任闸北光复军司令),也在闸北组织了敢死队响应起义。
   1911年11月3日(农历辛亥年九月十三日),陈其美(英士)等革命党人发动了上海起义。
当日吴淞、闸北首先顺利光复。城厢方面,各路起义军也分别占领目标。黄昏后,北半城商团会同闸北光复会派来的李征五,陈汉卿率领的敢死队进攻上海道署。下午8时,上海城厢全部光复,但清军的重要据点江南制造局还未攻下。该制造局里面藏有大量军火枪炮,而且江面停有五艘军舰,准备装载弹药枪支,运往南京,支援清军。攻打江南制造局是上海起义过程中的一场硬仗。
   光复会员李协和等听说后,决定悉起已经起义诸营会师猛攻江南制造局。11月4日凌晨2时,各路起义军警汇集龙华镇,其中有李征五率领的敢死队,奋勇当前。终于在11月4日上午9时攻克江南制造局。
   辛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上海公推陈其美(英士)为沪军都督。因张勋负固金陵(南京),清廷起用袁世凯,武昌为冯国璋所逼,危在旦夕。
   上海方面决定添练新军以备调遣。于是李征五捐出私财百万,招募新兵五千,每人给以安家费,组成光复军而被推为统领(即司令员),孙中山先生授以少将军衔。当时李征五与蒋介石(任团长)、高子白、蒋伯器等人彼此结为朋友。
   在此时,张宗昌率领了五百多人,马三百余匹,分乘三艘海船,由山东到了沪上,李征五见张宗昌人高马大、貌似憨直,说愿收他为徒,张宗昌立即下跪叩了三个响头,征五哈哈大笑,当即委以重任。张宗昌作战勇敢,李征五向陈英士报告,委任张宗昌为光复军骑兵独立团团长。
   上海光复后,成立了军政府(后称沪军都督府)。当时沪军都督府下共统有五军,除吴绍璘一师、黄郛二师外,李征五的光复军便是最强的主力之一。
   民国元年后,战事甫定,李征五即首解兵权,以为之倡。
   1913年“二次革命”,李征五又遣部属黎天才部会师淮上,战功颇著。袁世凯称帝,李征五反对尤力,与陈其美密谋,欲遣兵兴师,后事泄,此役其捐资尤多。待革命党人群集沪上,生计为难,贷于亲友间以资救济,或援救被捕人员,此时李征五被奉为革命导师,宾客盈门。
   1922年8月9日,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陈独秀,因为不断地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斗争锋芒刺痛了中法反动当局,结果在上海被捕。陈被捕的第二天,京沪等地报纸就发表消息和通电,谴责中法反动当局,紧急呼吁立即释放陈独秀。当时的社会名流蔡元培等人及各进步团体都投入到营救陈的活动中。其中画家刘海粟找到当时上海滩的头面人物李征五。李征五满口答应,随即去法国巡捕房保释陈独秀。18日下午,中法会审官判决罚洋400元,陈独秀交保释放。
   1933年3月15日,李征五病逝于沪,享年58岁。
   李征五的灵柩回乡。载他灵柩的轮船进镇海口,汽笛长鸣;船进港口,甬江两岸招宝山、金鸡山下炮台鸣礼炮21响。李征五的灵柩先停厝小港家花园内。李征五的坟建在清水桥。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