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0-09
——镇海区全面辅开方言建档工作
“下雨——落雨”、“刮风——起风”、“口袋——袋皮”……近日,镇海区档案局工作人员正在整理镇海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制订由400——500个常用词汇和典型语句、语法组成的文本。
为保护和传承本地语言,区档案局正式启动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将对方言语音档案、文本进行整理归档,建立本地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并由省、市、区三级档案馆永久馆藏。
镇海方言特色鲜明
镇海区档案局邀请了宁波方言研究者徐春伟参与此次语音建档工作。徐春伟介绍,宁波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其祖语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目前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和江西上饶地区,习惯上俗称“江南话”、“江浙话”,使用人口将近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又称明州小片),分布在宁波市六区、奉化、象山、宁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余姚南部、慈溪东部,舟山大部分地区等,使用人口约500万,内部一致性很高。
镇海区现今通行的镇海话,方言大致与宁波城厢方言相同,具有吴语太湖片及甬江小片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地理、文教等因素,与它们相比,某些方面更加滞古。声母方面,老派声母多达39个,并存有一组完整的舌叶音,为全国范围内罕见;韵母方面,如“覃”、“谈”、“团”三字读音均不相同,保持了中古时期的音位对立,而北京话或苏州话都有两字读音相同;相对甬江小片其余县区,“雨”、“圆”读音不同,而其余县区大多已经合并。
由于辖区大部分为平原,城乡语音之间差别较小。不过镇海话内部也因年龄、文化、经历和受外来语影响,在个别字音、词汇等方面略有差异,如城区方言个别字音靠近宁波城厢,而以澥浦为代表的北部口音又多儿化音。
“石骨铁硬”处境堪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地方方言使用场合在缩小;同时,群众普遍认为方言是市井俚话,加上说方言不利于普通话学习的错误观念,青少年对地方方言开始生疏,语言能力降低。以方言为基础的蛟川走书、甬剧等地方曲艺也急剧衰落。
在年轻一辈里,镇海方言已逐渐淡出社会交流沟通领域的舞台,很多年轻人对于本土传统词汇和发音感到越来越陌生,方言的使用范围和活力正逐渐萎缩。现在让年轻人用方言读一首唐诗宋词,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困难。同时,由于缺少方言教育机会和教育措施,除了不会读、不会说现象外,还伴随着说不好的现象,任何一个年龄段里都存在宁波话懒音、讹音。
从目前来看,吴语很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种。针对这样的现状,档案部门及时启动了方言语音档案的建档工作,这项工程被形象地称为“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
方言建档传承文化
方言不仅仅承担着沟通的功能,还是地方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化基因。传承人类文化的记忆,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镇海区档案局将通过对镇海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由此衍生的说唱、语音故事、民间歌谣、戏曲等的整理建档,建立内容完备、体系健全的镇海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使镇海方言得到系统有效的记录传承。
首次镇海方言语音建档囊括了天文地理、亲属称谓、饮食、动物等各个门类的日常用语。方言录制的单词、短语、对话及短文,将作为声音档案,由省、市、区三级档案馆永久馆藏。为确保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建设的质量,区档案局将采用国际音标对镇海方言日常用语进行标音,通过半年时间,制作出具有镇海特色的方言文本。
下一步镇海区档案局将启动方言语音发音人甄选活动,录制纯正镇海方言。方言语音发音人将从城区、澥浦、庄市等地公开甄选,要求年龄60岁以上,男性,本人及配偶均为当地人,小学或初中学历,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未在外地长住,能说地道的方言。目前,镇海方言语音建档发音调查表已经初步拟定,通过专业的表格对发音人的口音进行调查,以期寻出最地道、最老派、最纯正的方言语音发音人,留存“最正宗方言”。
除了将方言语音入档,镇海区档案局计划对有关方言编研成果集结成册,不断推进镇海区方言建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