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发布时间:2012-11-27

——兼论“侨批档案”的价值、作用和特征

  2012年5月16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五次大会上,传来了令中国档案人激动万分、无比振奋的消息,“侨批档案”经过专家推荐并投票,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成为我们国家第五个、广东省第一个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这是继2010年2月22日,“侨批档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并将于2013年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为什么侨批能获得如此殊荣呢?因为侨批不仅是简单的华侨家庭书信,更是我国东南沿海侨乡100多年来与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发生广泛联系的档案文献见证,是人类的一种珍贵记忆遗产,有着独特的价值、作用和特征。
  一、“侨批档案”、“海邦剩馥”
  侨批(潮汕方言和闽南话管书信叫“批”),是广东、福建等地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又是一种"银信合一"的档案文献。
  据专家考证,“批信”出现于明代,清代中期成型,清末国家邮政称为“侨批”。明代至清代中叶,侨批靠个体的水客携带,19世纪初叶,侨批业收汇开始分工,便形成侨批局,并作为一个行业问世,到1979年归口中国银行止,历时150多年。1946年,国际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其总撰《潮州志》中,特辟“侨批业”条目,并明确指出:“潮州经济的发展,以侨批力量为多,而有造于侨运之发扬,应摊华侨汇寄信款之侨批业。”2001年11月22日,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莅汕出席潮学讲座对侨批的价值作了精辟的论断:“徽州特殊的是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且保存很多。潮州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契约,价值相等。价值不是用钱来衡量的,而是从经济史来看的。”并精辟的将潮汕侨批誉为“海邦剩馥”。潮汕侨批这种来自民间的原生态“草根”文献的价值首次得到权威大师的高度评价。
  侨批的价值还在于它是广大海外侨胞情系家乡、紧密联系家乡亲人的桥梁和纽带,是海外侨胞爱国爱乡、支持家乡建设的历史见证。正因为侨批对潮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侨批款被当时潮汕老百姓称为“生命线”、“番批钱”。为利于侨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和开发,将侨批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成为人类珍贵的共同世界记忆遗产。多年来,国家档案局、广东省档案局、汕头市委、市政府都十分关心重视并积极推动“潮汕侨批”的申遗工作,使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2009年2月,经汕头市档案局审查,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侨批档案馆——“潮汕侨批档案馆”。迄今为止,潮汕侨批档案馆收藏有侨批档案11.7万封,其中原件3.24万封,光盘刻录8.4万封,扫描复制件600余封。另有昔年侨批经营和送批员的用具等实物一批,成为“侨批档案”申遗的主力军。2009年7月20日,由广东省档案局、汕头市档案局、潮汕侨批档案馆等联合举办的《海邦剩馥——广东侨批档案展》在广东省档案馆举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11年12月8日,广东省“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工作领导小组在广州成功举办了宣传推介会,向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国家档案局领导和国内外的档案学专家、历史学家宣传推介“侨批档案”。12月9日至10日,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埃德蒙森,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主席如加亚·阿布哈孔,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特别顾问、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分会秘书长朱福强等专家一行莅汕,实地考察了汕头市档案局、汕头侨批档案馆、陈慈黉批局等地方,零距离感受“侨批档案”,充分肯定了侨批的价值。
  二、“侨批档案”、“侨史敦煌”
   要解读侨批,就必须从华侨说起,因为有侨才有批。据记载,早在唐朝已有中国先民侨居海外,而“华侨”一词大约见于清代。在此这前,在番邦的华人多被称为“唐人”或“华工”。
  侨批的产生与发展,与潮汕先民的海外移民活动密切相关。潮汕人远涉重洋移民海外历史悠久,大约始于宋、元。明、清时期,民众出国侨居之风尤盛。19世纪中叶,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汕头港对外贸易日趋活跃,1858年曾被恩格斯称为“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但由于潮汕地区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台风、洪水、地震、虫害、干旱和瘟疫等自然灾害常有发生,加上明末清初战争频繁,朝廷实施海禁政策,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使百姓苦不堪言,只得坐上“红头船”背井离乡下南洋,到异地他乡谋求生路。1860年汕头开埠后,掀起了又一海外移民的高潮。据档案记载,仅1864年至1911年短短47年,潮汕地区就约有294万人漂洋过海到国外谋生。如今,潮籍海外侨胞约一千多万人,与潮汕本土人口相当,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有了“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邓小平同志在论述设立经济特区时就指出汕头之所以被定为特区,主要是考虑:“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经历代潮人的艰辛奋斗,潮汕人在海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包括李嘉诚、庄世平、林百欣、陈伟南、陈慈黉、陈弼臣、谢慧如、谢国民等在内的一大批商业巨子。
  海外侨胞包括潮籍侨胞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伦理道德的熏陶,都有强烈的“根”的意识。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历尽波劫到达异国他邦后,虽然生存条件和劳动环境都十分恶劣。大多能够尊重当地法律和习俗,与那里的人们和睦相处,迅速融入当地社会。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将来自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赡养父母妻儿,履行义务。此外,侨批还对潮汕地区对外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外侨胞通过侨批在家乡投资建造房屋宅第,修桥铺路、兴办学校医院,改善乡亲生活环境和乡村面貌,捐款给家乡赈灾,支持祖国抗日战争等,这些都极大地对支撑并促进了潮汕本土经济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数以百万计的侨批不仅是一张张汇款凭证,而且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历史的真实见证。一份份侨批记载着一段段曲折的华侨爱国爱家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作用。诚如饶宗颐教授在2007年所言:“来自民间的侨批记载翔实,内容丰富,从中可以看到祖国与侨胞居住国的国情,侨胞故乡的乡情、侨胞家庭的亲情,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历史资料,与典籍文献互相印证,补充典籍文献记载之不足,可谓是继徽州契约文书之后,在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发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埃德蒙森也充分肯定侨批档案的作用,认为侨批是华侨祖居国和侨居国的共同记忆:“侨批中所涉及的人群是一个成千上万的人群,他们作为国际移民,承载着东西方的交流并持续了数个世纪,留下了丰富的档案,这些文件并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一个时代,属于世界”。因此侨批档案又被誉为“侨史敦煌”。
  三、“侨批档案”、“文献精粹”
  侨批档案”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是因为它是一种珍贵的文献精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民间特色鲜明。侨批是华侨自发形成的原生态历史档案文献,源于民间,流于民间,存于民间,民间特色十分鲜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明、清时期,潮人移民海外呈发展趋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潮人海外移民的高峰期。众多潮人出洋谋生之后,希望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寄回家乡,在当时金融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的情况下,侨批是最好的传递方式。因此,侨批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民间。二是见证世情乡情。侨批原汁原味”的反映出大至国际、小至家庭的具体情况,由于牵涉面广,内容十分多元丰富。并且涉及到国内外交通业、金融业、邮政业等行业,人们从中能够了解到祖国和侨胞居住国的“国情”,侨胞家乡的“乡情”以至国际风云变幻的“世情”。三是记载系统完整。侨批自产生至结束历时一个半世纪,经历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历史时期。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和经济的发展。从寄出处看,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收批地看,几乎涵盖了潮汕各个县和乡镇。从内容看,更是完整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仁爱孝悌、重义轻利、真诚守信的优良传统美德。四是珍贵而且稀有。以前潮汕地区40%-50%的民众依赖侨批为生。据统计,1921年以后,寄回潮汕地区每年的侨批款约1亿元,最高年度超过2亿元。大量的侨批款源源不断地流入潮汕地区,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汕侨批原本数量很多,但都是散落在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侨批业的中止经营,加上历次政治运动造破坏及保存不当等原因,侨批变得十分珍贵稀有。因此,现存每一封侨批都是真实唯一的档案文献精粹,是人类珍贵的集体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属于世界人民的记忆遗产。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