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04
——民国档案史料编纂体会浅谈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蒋介石派儿子蒋经国主持蒋家宗谱重修事宜。图为蒋介石在观看1948年重修后的《武岭蒋氏宗谱》。图片由奉化市档案馆提供)
奉化是蒋介石的家乡,溪口又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名镇,民国文化独特。蒋介石是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执政时间长达22年。1949年12月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于1950年3月又在台湾“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直至1975年4月5日病逝。因此,在奉化研究、编纂、开发蒋介石与民国史料,具有独特的作用与意义,对促进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民国档案文化交流与祖国的和平统一能起到特殊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局开展了以挖掘与整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编纂与开发民国档案史料系列为重点的编研工作,丰富了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促进了地方文化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走出了一条具有馆藏特色、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编研之路。下面我谈谈在民国系列档案史料编纂与开发中的一些做法与粗浅体会。
一、选题立项——编研的首要环节
选题立项是做好档案编纂工作的首要环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层面、不同区域对档案的编研开发都提出了不同的新的需求。因此,在选题中,必须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让编研成果更贴近社会,融入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面对大量的民国档案文献史料,我们不可能把全部档案文献进行编辑,应考虑编研作品整体效果及目的的实现上。在民国历史中,蒋介石无疑是最重要的历史人物,而奉化是蒋介石的家乡,蒋介石又具有很深的乡土观念,他把故乡溪口当作休憩地、避风港、怀旧处,始终不忘祖宗、族人、亲戚、老师、同学、乡友、故土、名胜,在奉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乡情轶事与档案史料,这是奉化所独特的民国文化。因此,我们把《蒋介石故乡情》选作编研课题。事实证明,该书的公开出版不但为研究蒋氏与民国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对促进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民国档案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联络蒋氏后代、促进祖国统一更具有特殊的作用与意义。今年6月,市档案局决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手共同编纂开发《张泰荣日记》,深层次挖掘《张泰荣日记》的历史价值。张泰荣长期担任民国时期奉化孤儿院主持人,由于捐募工作需要,足迹遍及奉化城乡的每个角落,以及奉籍人士比较集中的上海、南京、宁波等地,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民情以及风俗习惯与自然环境均有记载。该《日记》从公元1922年(民国11年 )记起,一直记到1957年,时间跨度较长,真实可信,且不曾中断而弥足珍贵,备受国内外重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史料集价值最大化——编研的重点
历史档案编研工作应该以利用者为出发点,通过系统整理研究档案史料,不但要方便利用者系统、集中、便捷地查找档案,而且更要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与作用,使史料集价值最大化。民国初期,政治开明,民主自治、民主政治运动蓬勃发展,而在宁波地区也只有奉化的自治史料集资料完整详实。因此,我们整理、编纂了《民国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内容主要包括了民国元年至十二年奉化县议会参议会议决案,集中反映了民国初奉化民主自治、民主政治运动状况,以及对慈善公益事业的有力推动作用,不但为研究民国初期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对今天的民主法治建设也有很好的借鉴与现实意义。
三、史料资源——编研的基础
在档案编研工作中,资料的来源至关重要,必须在纷繁复杂的资料中选取与主题贴切的资料源。任何信息资源都有它的不完整性、不系统性和不准确性,馆藏现有资源往往难以满足编研课题的需要。对此,我们不能仅靠馆藏档案资源进行编研工作,尚需馆外资料作补充。为此,我们在选材上提出了“档案不足资料补,馆内不足馆外补”的编研工作方针,努力开辟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把对内部馆藏资源的编纂发展到对外部馆藏及现实的信息资源的挖掘。当然,也不能为求档案史料的全面性而随意捕风捉影,从不可靠的渠道寻求档案史料。市档案局为进一步丰富民国档案史料资源,于2011年6月建立了“蒋介石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专门组织力量在大陆、台湾两地通过多种渠道与方法,征集到了蒋氏父子与民国大量的文字、照片档案史料,并积极开展史料研究与编纂,为顺利地公开出版《民国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和《蒋介石故乡情》等民国档案史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史料择选——编研的核心
在史料的选择上应做到档案资料收集所需的“集全”和“突出重点”,史料丰富,紧扣主题,突出重点,主辅相列,全面把握。应选取史料价值高且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史料,从贴合主题的角度出发,紧密围绕主题,按照主题的要求在保证收集齐全的基础上对档案资料进行价值鉴定,做有原则的筛选。《蒋介石故乡情》紧紧围绕先祖、父母、手足、宗族、乡友、故土等“十大情”开展史料收集、整理与择选的,可算得上是史料丰富,主题紧扣。珍藏于我馆的《张泰荣日记》原迹孤本共34本,合计300余万字,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照抄出版。为此,我们正在与华东师范大学三位教授一起对这套长达300多万字的《日记》进行择选,选取史料价值高且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民情以及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的史料,进行重新排序公开出版。
五、成果形式——编研的最后把关
传统上的档案编研工作,其成果往往是一次性的单一的史料出版,其社会受众面窄,编研成果的影响范围也比较小。系列开发,是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新型模式。由一次性、单一史料出版,转变为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开发价值,使档案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1、多种出版形式
不同的编纂出版形式,有着不同的特色,各有其不可替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要不断推出新的形式。对编研项目的出版,我们坚持多种形式并举,一个课题力争同时推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形式的成果。近几年来,我们所采取的多种出版形式主要有排印、影印、图录、光盘、网站等。《蒋介石故乡情》就是把文字档案与史迹图片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图录(图文)版档案出版物,是让档案走近大众的极好形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多种开发形式
在对专题档案开展系统编纂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开发,是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有效途径。主要形式有举办专题展览、合拍电视专题片、学术交流、研发文化礼品等。
六、运作方式——编研的生命力
由关门编研,转变为开门合作,从而走出一条开放式编研之路。开放和谐,是疏畅档案编研通途的基本保障。档案编研的路子要想越走越宽、越走越通畅,在运作理念上务求开放和谐,走开放式社会化的编研之路。开放搞编研,编研项目成为多家的合作成果,就是要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共同把档案编研开发这个蛋糕做大,这是档案编研理念的又一拓展。
一是在形式上,不是编研部门独家,而是与馆内、馆外多家合作,优势互补,实现科学合理的课题组合。馆内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旨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这是档案馆有限的人力智力资源,在合理化的组合与分工中,实现最大化的编研效益。馆外单位之间的合作,旨在吸取合作单位在课题研究、资料补充、资金补贴等方面的优势,以确保课题项目成规摸上档次,顺利推出。我们近些年的所有课题项目,应该说都是合作的产物。
二是在内容上,不仅仅限于馆藏,在依托和立足馆藏档案的同时,要充分吸纳社会文化资源作为补充,以求编出更完整系统的文化产品。眼睛不能仅仅盯在自家的档案库内,要主动吸纳图书馆、博物馆、文物部门的相关资料,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合作单位长期积累的专题资料。这样,课题成果才更完整、更到位、更精美。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档案编纂学的基石。因此,它不仅仅是档案局(馆)的日常业务,而且是一种事业,是一门学科。档案编研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档案编研的理念有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相信,档案编研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