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04
8月29日上午,镇海澥浦镇大街(老街一带)走来一行人。
他们拿着相机、摄影机,钻草丛,攀城墙,踩瓦砾,访故居,记石碑。老镇的角角落落,留下了细细翻寻的身影。
一个城门,一段石阶梯,一座戏台,一条小巷,一口池塘,都被忠实记录在相机中。
他们是镇海区档案局(馆)“城市记忆”工程采集员。
8月29日,镇海区档案局(馆)会同文保人士到澥浦镇进行“城市记忆工程”影像采集工作。工作人员先后走访了澥浦大街、蒉允芳故居、都神殿、蔡氏大屋等地,用照相、摄像等技术手段记录老街、老宅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
“城市记忆”工程发源于1994年的天津,著名作家冯骥才自费几十万元,组织历史、文化、建设、考古等有关方面的学者,对天津一条条街进行了地毯式的考察。之后百名摄影家历时3年系统拍摄了3万多张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城市记忆工程随后在国内各大城市陆续开展,政府部门拨出专款,通过照相、摄影等技术手段,对即将开工建设项目的原貌进行了抢救性记录。我区这一工作启动于今年初,在实施中将城市记忆工程向城乡记忆工程做了拓展。
29日上午,数名工作人员走在一条条弯过来拐过去的小巷子中,一点点地触摸历史文化的痕迹。
澥浦大街的小巷子又多又密,如果没有人带路,很容易迷路。文保老人严水孚、刘志山走在最前面引路。他们俩都是热心于文保的澥浦人氏,担任当地的搜集工作向导很合适。
严水孚边走边讲起了一些人文典故和区域历史沿革。他说澥浦大街的民居特色是相互之间挨得极近,此家望到彼家,几乎就在对面。当年做饭时,家家户户炊烟齐举,一片袅袅轻烟。
刘志山随身带着资料袋,里面是他精心收集的文史资料。每一个带有“老派”印痕的地方,刘志山会同严水孚停步商量,相互印证资料。
镇海区摄影协会会员顾益良担任其中一名采集员。澥浦大街上有一段老路,路面由近二十块青石板连在一起。这些石板自民国初年铺设,一直维持原样。为了拍出美感,顾益良问居民借了桶水,泼在石板上。再邀请一位推着婴儿车的过路居民,慢慢从石板上走过。他说,影像资料也要拍得又美又真,富于生活气息。
带弧度的转角楼、精致的门楣、深深的院落,甚至长草的瓦当,都是他们收集的对象。
随着工作人员一声招呼,大伙踩着澥浦月洞门的石阶,小心翼翼走上其顶部。拨开架上肩膀位置的电线和遮住视线的野草,看到月洞门的顶部是一个圆弧形的水泥盖,落着不少野果子。月洞门的建筑形态挺美,一般人站在门前欣赏它的姿态,搜集人员则要全方位进行考察,看看是否有遗漏的资料。月洞门下,有块刻于民国年间的石碑,字迹模糊,工作人员仔细搜录。
都神殿戏台的藻井金碧辉煌,而部分护栏、墙雕已缺失不见。走上吱嘎作响的地板,彷佛楼板会洞穿。从都神殿到新阜庙,则要穿过遍地瓦砾野草的小道。为了更好地看清蒉允芳故居原貌,我们绕着澥浦小学整整走了一圈。
采集工作是艰苦而缓慢的。一上午的工作结束后,脚底板有点摩擦过头的感觉。而他们,明天又要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