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大手

发布时间:2012-07-12

——记余姚市河姆渡镇档案员陈彩英


  陈彩英,余姚市河姆渡镇综合档案室管理员,一个有着三十年档案从业经历、连续数次获得宁波市级、余姚市级先进荣誉的老档案员。她是乡镇档案员中经验最丰富、资历最老的人之一,是大家心目中的“档案专家”。
  有人说,档案员这份工作不显山,不露水,难以出成绩。而她却在这个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一干三十载,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的风采
——
  “过完年开始集中整档案,挺着个大肚子,用拖拉机装运资料,在丈亭的饭馆里一住就是好几个月。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形成乡镇自己的档案系统。” 
  重视乡镇自身的档案系统建设,是陈彩英秉持的工作思路。陈彩英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将已有档案整理归类,并根据镇村工作主动搜集资料。几十年来,陈彩英一直默默地践行着。
  1983年,曾在罗江乡担任团委书记的陈彩英被组织派到二六市乡,初涉档案工作。1983年2月开始,陈彩英参与了丈亭区的档案集中整理工程。
  工作正好赶在了陈彩英的怀孕期间。“1983年过完年开始集中整理档案,挺着个大肚子,用拖拉机装运资料,在丈亭的饭馆里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很辛苦。”但她克服了身体的不适,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没有半句怨言。由于相对短缺的档案人员和简陋的设备,这个浩大的工程,花了五六个月才全部结束。
  这一次难忘的经历,让陈彩英积累了自己的一套工作经验,更有了工作思路的转变。“在罗江村时,办公室只重视政府的红头文件,对自己乡镇的资料不很重视。1983年区里档案集中整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形成乡镇自己的档案系统,各个村的档案要集中整理,长期保管。”
  工作刚起步时困难重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各乡镇的档案基础十分薄弱,储存条件非常简陋,大量档案堆杂在各处,有的档案被束之高阁,有的残缺不全。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到陈彩英,她边学边做,从最基础的工作入手,在领导的重视、办公室的配合下,镇档案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档案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1985年,陈彩英调往江中乡,一鼓作气在江中乡七个村建立了综合档案室。
从当时的撤乡并镇,到后来的村体合并,若这些档案资料没有完整、妥善的保存下来,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
  河姆渡镇,经历过灿烂的史前文明。陈彩英的工作,却与新时期的河姆渡镇有关。柜架组成的方阵上那一叠叠她亲手整理的档案资料,见证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河姆渡乡镇历史的变迁。她,是间接的记录者。
  从当时的撤乡并镇,到后来的村体合并,若这些档案资料没有完整、妥善的保存下来,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
  1992年撤乡并镇后,三个乡合并为河姆渡镇,各个乡的档案需要重新整理,这项任务落到了陈彩英头上。当时的情况是,除了自己原来工作的江中乡村村都建有档案室,档案资料较完整以外,罗江乡只有2个村有档案室,车厩乡10个村都没有档案室。陈彩英决定先示范性完成一个村,并以这个村为标准,各个击破,集人马分别到其他村进行档案整理工作。这个过程,耗费了她大量心血。
  “1997年我第一次去陶徐冯村整档案时,发现柜子里的资料很多已经受潮变质,不知从哪里下手。”陈彩英把档案全曾搬出来,一张张仔细糊起来,把档案晾晒装订好。第二个月,村里发大水,陶徐冯村档案室被水浸泡,陈彩英又立即跑去抢救。
  陈彩英苦干加巧干,全身心扑在档案工作上,收集、分类、整理、写材料、抄目录、搞编研,还要下村检查指导档案工作。时间不够,就经常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加班加点。陈彩英身兼档案和文书两个岗位,虽然忙,但档案的完整性得到了保留。余姚市档案局局长孙启明评价她说:“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所有的档案资料经她整理之后,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各个环节都很顺畅,一人顶得了数人。”
  最终,全镇29个村的档案室全部建立,档案资料得到了系统的补充和整理。2001年3月,河姆渡镇29个村合并成9个村,由于前期工作到位,财产移交时,档案也一并移交。合并后9个村全部建立省级规范化综合档案室,河姆渡镇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一纸档案,为河姆渡镇政府追回了160万元的损失款和借款。
  为村民在生产、生活及自治管理中建立档案和提供档案服务,不仅是保护村民利益的要求,也是构建法制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这成了陈彩英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动力。
  29年来,陈彩英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但真正让陈彩英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是村民跑过来查档案,然后带着感激离开的时候。现在镇里土地建房审批、婚姻档案等关系百姓民生的档案查阅逐渐频繁起来。“最多的是结婚登记证遗失补办,到我这里来复印原始档案,敲印章,一天有五六起。”
  而她提供的一些档案,成了解决当地民事纠纷的原始证据。有村民向镇里反映一家企业侵占厂房后的机耕路,要求厂家“必须停止侵害,恢复原状”。陈彩英整理出了一些档案资料,资料显示,该机耕路修建于1971年土地规划平整时期,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时被划归为第一村民小组,并由第一村民小组享有土地流转款。企业在2009年就与第一村民小组签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流转补偿金也已经到组到户,因此不存在企业有土地侵权行为。档案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1999年9月,余姚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件河姆渡镇政府和当地一家企业的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案。这一家企业老板经营不善,为了躲债“跑路”了。由于档案齐全,陈彩英提供了出资证明书、协议书、借款合同、进账单等厚厚一沓证明,为镇政府打赢官司提供了法律依据。一纸档案,为河姆渡镇政府追回了160万元的损失款和借款。
  十多年过去了,陈彩英对这些案例依然记忆犹新。“哪怕再有理,如果手头证据不齐全,也不可能打赢官司。”
  陈彩英到各村检查档案工作,培训村级档案员,提出设施建设要求。为了不让病痛影响工作,1998年开始,陈彩英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锻炼身体。
  河姆渡镇的档案工作长期处于余姚市各乡镇领先水平,率先在9个村全部建立省级规范化档案室,并已在中心小学、卫生院建立综合档案室。河姆渡镇党委书记鲁海滨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陈彩英不仅档案工作基础扎实,而且重视对基层队伍的指导培训以及硬件设施的建设”。
  之前,村基层干部的档案意识并不强。1996年,陈彩英到前楼村时,发现该村档案资料散失,最后查到在一些村干部手里。起初,村干部并不想交出档案,陈彩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个一个做工作,最终让他们交出了档案,配合完成了工作。
  她到各村检查档案工作,培训村级档案员,提出设施建设要求,一级抓一级,分级管理。她还对辖区内的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管理培训,使得辖区内的档案管理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基层干部的档案意识得到了增强。一到规定时间,基层干部都会把资料及时交给村档案室的档案员,每年8月末至9月初协助档案员进行村一级集中整理。
  陈彩英的手落下了病症。因为长期积劳和伏案工作,陈彩英被诊断出患有颈椎变直症。1998年,镇里档案上省二级管理,正当工作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时,连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让原本就患有贫血的陈彩英病倒了。颈椎压迫神经,两条胳膊失去了知觉。医生开了病假条,劝她多休息,最好能调离档案工作岗位。陈彩英心里清楚,在这个节骨眼上放弃,进馆档案整理任务就会受到影响。她在家只呆了三天,就再也休息不下去了。她把病假条悄悄塞进了抽屉,咬咬牙坚持每天上班,一边吃药,一边工作。
  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年。为了不让病痛影响工作,98年开始,陈彩英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锻炼。明年即将退休的她笑言,现在开始收徒弟了,要培养下一代的年轻人对这份工作的热情。“每项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既然我选择了档案工作,就要努力把它做好,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组织上对我的关怀、培养和帮助,为党和人民作更大的贡献。”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