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江“三月三”庙会

发布时间:2025-02-27

信息来源: 信息技术处

4月11日,鄞江“三月三”庙会启幕。根据相关记载,鄞江它山庙会源远流长。自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王元暐祠扩建为它山庙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商贸市集为鄞江庙会的重头戏。此次庙会活动时间将主要集中在本周末(4月13日~14日)。

近年鄞江三月三庙会现场 来源:海曙区档案馆

庙会起源     

鄞江镇位于四明山脉东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鄞西重镇,素有“四明首镇”之称。这里历来文化昌盛,市集繁荣。镇上有两座著名的庙,一座为“它山遗德庙”,俗称“它山庙”;另一座为“报安祠”,俗称“小庙”。两座庙慢慢形成了几场盛会,它山庙有“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庙会,统称“鄞江庙会”(也称“鄞江桥庙会”);小庙有纸会、正会,统称“鄞江礼拜会”。

1986年拍摄的它山遗德庙,祀唐鄮县令王元暐 来源:宁波市档案馆馆藏

鄞江庙会的会名与日子结合得极其巧妙。巧在月为日数,三个日子都是治水要日,次为庙神诞期。“会期”作为“会名”,琅琅上口,简单易记。

为纪念修筑它山堰而建的功绩亭 来源:宁波市档案馆馆藏

其中,“三月三”庙会历史最为悠久。根据相关记载显示,唐太和七年(833年)三月初三,鄮县县令王元暐夫人程氏素娥三十岁寿诞,堇邑士绅百姓按礼向县令太太贺寿。时值它山堰建筑已有两年,堰体大坝基本竣工。现场举行了相关仪式,并告慰为筑坝而捐躯的十兄弟的在天之灵,这样就形成了鄞江“三月三”庙会。其中寄寓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国运昌隆、人寿年丰。

庙会往事     

过去“三月三”庙会会期两天,初二、初三演戏四台。初三日凌晨于神像前上供七牲。乡民来庙中参拜、看戏,现场人山人海,场面十分热闹。其中集市活动为重头戏。

鄞江一角 来源:《甬城映像——宁波市档案馆馆藏影像档案选编》

传统的鄞江庙会集市活动往往先于庙会开始,每当庙会各柱首商酌“飘红”告众之后,商贩开始占搭帐篷,开张营业,下午庙会开始演戏。如山民卖竹木器材;窑业售缸、瓶、陶器等。

鄞江它山庙会 来源:海曙区档案馆

庙会内的吃食异香扑鼻,儿童玩具琳琅满目。整个庙会货物堆积如山,现场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与台上的锣鼓、演唱声混成一片。现场更有卖艺者赤膊上阵,舞刀弄枪以博乡民一观,喝彩声如雷鸣震天。三教九流,江湖术士,牙医郎中,可以说是三百六十行汇集,五花八门齐全。

鄞江十月十庙会文艺巡演之舞龙 徐丹 摄

历史沿革     

鄞江庙会历经千年,所集史料虽有文献、碑铭考证,但更多都是靠口头流传。乡民怀念王元暐之德,立庙兴会,这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2005年的鄞江它山堰 来源:宁波市档案馆馆藏

民国初期,定海、舟山及浙东沿海各府县商贾云集鄞江,使之成为宁波府下第一大庙会盛世。

1870年左右的光溪它山美景 来源:《包腊相册》

新中国成立以后,鄞江庙会一度销声匿迹。之后逐步恢复鄞江“三月三”“十月十”庙会,但名称已演变成了“鄞江镇物资交流会”。这场盛会体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宁波农村集市贸易的特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采取这一形式进行城乡物资交流。

1870年左右依山傍水的鄞江桥小镇 来源:《包腊相册》

改革开放以来,“鄞江传统庙会”字样开始恢复。相关政府部门也积极推动农村贸易。自此以后,每次庙会方圆百里顾客纷至,万商云集。

继承创新     

鄞江庙会发展至今,已成为集祭祀、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如今这场活动已逐渐兼具本地传统与创新元素。除了商贸市集以外,现场美食类摊位人气火爆,呈现出浓厚的“烟火气”。

鄞江庙会美食摊位 来源:海曙区档案馆

这几年开始,鄞江庙会致力于“土”与“潮”的碰撞。如宋韵文化、祈福祝愿等活动相继开展,为传统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既保留了集市、非遗节目表演等传统项目,也安排了年轻朋友喜欢的活动,为这场“千年之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鄞江庙会工艺品摊位 来源:海曙区档案馆

2024年鄞江镇“三月三”庙会将持续到4月14日(周日)。以“侬好鄞江”为主题,探寻鄞江文化十大雅事,诠释鄞江风情,展现鄞江风物。庙会分为四个篇章,通过非遗市集、寻茶记、商贸物资交流展销会等形式,让独属于老鄞江的人文IP落地生根。

鄞江庙会上的工艺品 来源:海曙区档案馆

趁着春光正好,这个周末不妨去鄞江庙会现场看看。游古镇、住民宿、品美食......一起享受这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作者:海曙区档案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