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7
信息来源: 信息技术处
宁波有句老话,叫“三天不喝咸齑汤,脚骨有点酸汪汪”。这里说的“咸齑”,是以新鲜的雪里蕻菜为原料腌制而成的雪菜。宁波人对它情有独钟,甚至在本地,还专门有一座博物馆用来介绍这种食物的内涵和文化。
雪里蕻 供图:雪菜博物馆(下同)
历史情感
过去宁波人经常说“东乡一株菜,西乡一根草”。其中东乡的“菜”指的就是雪里蕻。关于这个名称,相传因为雪深时,其它菜都冻损了,只有此菜茂盛而得名。宁波是全国知名的雪里蕻产地,也是最早开始栽培的地区之一。
雪里蕻1
最早在南宋《宝庆四明志》里有“雪里蕻”三字的记载。如果这么算,在宁波种植雪菜已有将近千年的时间。明末鄞人屠本畯所著的《野菜笺》,书中记曰:“四明有菜名雪里壅(蕻),头昔蓄珍莫比雪深,诸菜冻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明末清初宁波学者李邺嗣的《鄮东竹枝词》,其中写道:“翠绿新齑滴醋红,嗅来香气嚼来松。纵然金菜琅蔬好,不及吾乡雪里蕻。”这里说的也是咸齑。
雪里蕻2
邱隘咸齑
由雪里蕻加盐腌制而成的咸齑,可能是宁波最家常的小菜了,不少人都喜爱。因为成本低,加上腌制后能放得很久,所以是一道传统的“咸下饭”。“家腌咸齑勿吃淡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几乎每户宁波家庭都会腌上一点,所以又有“蔬菜三分粮,咸齑当长羹”的说法。
处理雪里蕻
宁波地区中,数“邱隘咸齑”最为著名。这里做出来的咸齑色泽黄亮,鲜口脆嫩,清香可口,不但畅销本地城乡市场,还远销国内许多省、市。到了上世纪50年代,甚至还流行到了南洋。2016年,“邱隘咸齑腌制技艺”被认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邱隘咸齑的风味这么特别?有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邱隘产的雪里蕻梗多叶少,非常适合制作咸齑;第二,邱隘土质特别,产的雪里蕻很嫩,而且会含有不少微量元素;第三,邱隘对雪里蕻的加工技艺中含有特殊技巧及配方,做出来的咸齑口感独特。
雪菜博物馆
雪菜博物馆位于鄞州区东吴镇平窑村,从昔日的大缸腌制、提桶小卖,到现在的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鄞州区五百多年的雪菜生产历史,在建成开放的雪菜博物馆里,得到一一呈现。博物馆主要介绍鄞州雪菜的历史、种类、加工腌制的技艺和用咸齑制作的美食等。旨在保护和传承“邱隘咸齑腌制技艺”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雪菜博物馆标志
2013年,这座私人博物馆开业,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分历史演绎、雪菜栽培、腌制加工、美食烹调、回味无穷等7个部分,展示了用来腌制、烹饪咸齑的七石缸、小饭桶、煤油炉等在内的500余件实物。
博物馆内展示的七石缸
博物馆内展示的七石缸
咸齑好吃,但制作并不容易。在收割完雪菜蕻,要放到阴凉处摊晒,之后放到七石缸里用粗盐腌制。腌完以后的一步堪称关键,就是踩踏。要将菜层层踩实,不能留出空气。最后要再次撒盐,封缸并用石头压住,这就是宁波人方言中的的“咸齑石头”,如今已引申为一个人在家族或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雪菜博物馆内的建筑
咸齑石头
腌制咸齑费时费力,但先民们却乐此不疲,或许这就是一种独有的匠心精神。为了让参观者有更加直观的印象,馆内还有雪菜腌制技艺彩塑的展示。
雪菜博物馆内景
雪菜博物馆内的展厅展示
雪菜腌制技艺彩塑
除了可以看到老物件与技艺展示以外,博物馆还经常针对青少年推出收割雪菜、腌咸齑和一些其他的传统美食制作体验活动。小小一株菜,承载了厚重的传统地域饮食文化。
馆内的制作体验活动
相关延伸
如今的咸齑虽然在宁波仍然深受欢迎,但毕竟是腌制食品,很多人吃的和以前相比少了很多。至于现场腌制,更是受到了场地和材料的限制,不如去菜场买点现成的省时省力。但是在宁波菜中,咸齑的出场频率可太高了,尤其是和海鲜的搭配里,在方言中被称为“借鲜气”,非常生动形象。
雪菜博物馆内一角
“咸齑大汤黄鱼”是“宁波传统十大名菜”之一,这道菜中除了黄鱼的鲜嫩固然重要,清香的咸齑也是一大亮点。二者相配后才能将鲜味发挥到极致。另外阿拉宁波的家常菜里,咸齑炒肉丝、咸齑炒笋丝、咸齑炒毛豆更是常见。至于咸齑年糕汤,更是温暖了无数宁波人的胃,堪称经典。
时至今日,宁波人再吃咸齑自然不是因为受制于物质条件,而是出自内心深处对这种鲜咸滋味的喜爱。这株菜,也早已经带上了一份特有的乡愁,带领着这片土地的百姓迈上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作者:雪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