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7
信息来源: 信息技术处
宁波市鄞州区档案馆有一套珍贵的档案文献,那就是《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
这套档案文献,是宁波市唯一荣登国家级遗产榜的档案文献。早在2003年,它就被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是南宋四明史氏的家族档案。南宋时,四明史氏是鄞县最显赫的望族之一,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北有杨家将,南有史家相”的美誉。曾是寒门庶族,在百余年时间,发展成为名门望族、簪缨世家。各房子孙开枝散叶,人丁兴旺,才俊辈出。一部史氏家族史可以说是南宋历史的缩影。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宋代(主要为南宋)四明史氏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画像和传记,包括史简、史诏、史师仲、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史司卿等七世共31位家族成员。楷书的传记附于画像左侧,与画像合裱于一帧册页之上,详细记述了宋代四明史氏家族成员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的情况。第二部分是清代文人童槐[嘉庆十年(1805)进士]、董澜[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等为此写下的题跋,对史氏家族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给予了高度赞誉,共19则,总数10件。画像、传记及题跋共72件。
据《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记载,该套画像最初收藏于东钱湖下水绿野岙。下水是四明史氏的起宗之地,也是发迹之地。当初,“八行太公”史诏不肯应诏入朝为官,携母叶氏夫人来到大田山隐居。史诏有5个儿子,后开枝散叶,家族逐渐庞大。史氏后裔中,居下水的,有人认为是“林染桥史氏”。还有一支也比较有名,南宋卜居张斌桥畔,因居住之地木莲藤缠络,累累垂挂,被称作“藤下史家”。藤下史氏,南宋时史渐一门有“五子登科”的科举佳话,后代也多才俊,清顺治十二年(1655)曾出状元史大成。道光己丑年(1829),张斌桥“藤下史家”感念祖宗恩德,重修宗谱及祠堂。史氏二十四世孙史义震,是县里的文字吏,他从绿野岙族亲中购得祖宗画像后,重新装裱或仿绘,又请甬上名流增补题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这套档案文献。这套史家祖像被视为族宝,一直珍藏在东郊街道东升村史氏宗祠的梁上,只有在家族公祭或重大节庆时,才允许开箱示众祭拜。
1991年,宁波市江东区档案馆(2016年10月,区划调整后并入宁波市鄞州区档案馆)广泛开展历史档案征集活动,了解到辖地张斌桥“藤下史氏”祠堂藏有古代祖宗画像,遂与“藤下史氏”后裔、东升村党支部书记史瑞华联系征集事宜。为了更好地保护该文献,也为了让文献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1992年,《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由东升村捐赠给江东区档案馆。
该档案文献基本保存完好,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存在虫蛀和风化现象。江东区档案馆对这一残破的档案文献进行了抢救、修复。根据专家意见,在画册中夹入天一阁专作书签用的芸香草,采用奉化古法造的手工纸包装来保存文献。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区档案馆又把该文献全部拍成缩微片,把原件珍藏起来。
2002年,江东区档案馆将这一镇馆之宝向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宁波市档案局给予大力支持,专门组织专家鉴定、申报。2003年10月,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公布,《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榜上有名。
在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的过程中,档案部门曾组织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及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有关专家对这份文献进行了鉴定,初步认为史家祖宗画像绘制于明朝中期,其依据是画像纸张的保存现状和清人题记内容。学者刘恒武提出,31幅画像其实应该是两批作品。其中24幅画像,纸张较陈旧,破损开裂之处较多,画面色泽暗淡,但笔法娴熟,人物形神具备,画风和技法明显表现出明中后期的特征;而有7幅画像,纸张保存状况良好,画面色彩鲜艳,但线条僵硬,画面缺乏神韵。他认为其中24幅的绘制年代与传记底本撰制年代一致,为艺术性极佳的明代旧作,而另外7幅则为清道光以后的重绘作品。文保专家杨古城认为,这批画像对宋代的官帽服饰规制把握得如此准确,有可能是清人重绘。
和画像一起的史氏祖宗的传略,是道光八年(1828)鄞县人王德沛临照当时与画像一起保存下来的传记古本誊写而成的。根据王德沛的附语,誊本最大限度地摹写了古本原文,字句上无任何增改。清人的跋文题记对传记底本年代没有进行任何考证,因此,底本年代考订难度极大,研究者只能从传记中的内容入手,进行推考。
19则题跋的作者,都是史义震的朋友。他们或为甬上名士,或为时任鄞县的地方官,还有几位是史义震的同僚或者亲戚。题跋中,有对史氏家族的景仰,有对史义震孝行美德的赞
美,也有的提到了史学家全祖望对史家的评价。个别作者还将史氏和另外的名门望族楼氏、丰氏、郑氏及万氏进行了比较。
档案介绍
人物画像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中的题跋及《林染桥史氏家乘》记载,四明史氏第一代为史惟则,于五代天福四年(939),自江苏溧阳迁至明州慈溪。北宋开宝六年(973),又迁入明州城内洗马桥,而后分族而居鄞东下水、城东张斌桥、城内湖东湖西,再分迁鄞东东吴、宝幢、东钱湖和余姚、慈溪、象山、北仑等地。史家祖宗画像共31幅,按四明史氏字辈排序,包括第三代史简、夫人叶玉英;第四代史诏;第五代史师仲、史师才、史师木、史师光(史诏的四个儿子);第六代史浩(史师仲儿子)、史渐(史师木儿子)、史浤(史师光儿子);第七代史弥大、史弥正、史弥远、史弥坚(史浩的四个儿子),史弥忠、史弥巩、史弥忞(史渐的三个儿子),史弥谨(史师禾孙子);第八代史守之(史弥大儿子),史定之(史弥正儿子),史宽之、史宅之、史宇之(史弥远的三个儿子),史宾之(史弥坚儿子),史嵩之、史岩之(史弥忠的两个儿子),史肯之(史弥巩儿子);第九代史司卿(史守之儿子),史吉卿(史宇之儿子),史蒙卿、史芳卿(史肯之的两个儿子),共计七代31人。这些人物的时间跨度从北宋中期到元初,约250年。
史 浩
31幅画像中,叶玉英是唯一的女性,其余男性人人头戴冠冕,锦衣华服,气宇轩昂,端方儒雅,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递了史氏祖宗可敬可亲的直观艺术形象。叶玉英是史诏的母亲,耄耋之年,梳锥髻,用钗固定在头上,布衣庶民形象。她身穿两腋下有长衩的长褙子,对领结带系帛,内穿罗衫,下穿长裙。裙即古制之“裳”,是平民妇女的打扮。因门阅之光,大称极盛,后先辉映,簪缨蝉联,而连封18次,最高为冀国夫人。
叶玉英
《中国古代服饰简史》指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宋代,理学泛滥,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道德的桎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服饰也渐趋保守,衣服严严实实地把人体裹起来,出现了严谨、含蓄的艺术风格。”史家祖宗画像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南宋士大夫衣冠服饰规制型式,为学术界研究南宋衣冠服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冠”是古代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冠类在历代演变中从形式上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根据宋朝按职定冠,以冠名定服式的原则,31幅祖像中,戴冠冕的是越国忠定王史浩和卫国忠献王史弥远。他们都是丞相,逝世后朝廷赐给封号,所以头戴九旒冠冕。史弥远是五梁通天冠上加冕板和九旒,通天冠中心有金制的博山。
此外,“旒”即为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的那块长平板前后垂挂的珠玉帘。加冕九旒,这是仅次于皇帝(十二旒)的最显贵规制。
史弥远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代朝臣官吏的冠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这三种都是梁冠,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戴,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有一至七梁。进贤冠以漆布制成,上缕纸涂金银为饰。我们在画像中清晰可见,戴进贤冠的是史师光、史宽之、史肯之3位。
3位戴进贤冠者
貂蝉冠又称笼巾、笼冠,形方正,织藤漆之。左右两片,形如蝉翼,并涂有金银为饰,冠上缀金,附蝉为饰(以示高洁),冠顶插有貂尾。戴貂蝉冠的有史简、史诏、史师仲、史渐、史弥大、史嵩之、史岩之等16位;獬豸冠,也称法冠。獬豸,传说是神羊,善判断曲直,故为执法官所戴,其形方,上角外展,展筒以铁为卷。史家祖宗画像中无人戴此冠,因此省略不展开。
宋仁宗时,朝臣百官,每逢大礼,皆按品级赐朝服。冠前有额花,贯玉簪导,后有纳言,冠上常簪白笔,手执笏。白笔也叫立笔,是古代官员随身所带记事用的笔。冠上有覆,青表朱里,上有延板,饰五彩玉珠,脖子上围方心曲领配饰。“曲领”配饰在汉代出现,宋代以白罗做成上圆下方的饰件压在领部。有人分析这可能体现了宋朝天圆地方这一中国古代最核心的世界观、宇宙观,具有象法天地的古代设计特征,也在警醒官员恪守为臣之道和道德规范。
另有戴幞头的史浤、史弥忞、史弥谨、史守之、史宇之、史司卿、史吉卿、史蒙卿、史芳卿9位,他们身穿盘领袖、宽四尺的大袖袍,领、袖有沿边为饰,下施横襕,束以革带,乌皮靴。幞头,又叫乌纱帽,由头巾发展而来。到了宋代,改用藤织草帽为里,用纱蒙上,再涂以黑漆,通体方顶硬裹。两脚平施,以铁丝为骨,长一尺二寸。有人说这是为了便于统治,
上朝时不准交头接耳,只能规规矩矩。这些光彩夺目的画像皆使用了宋代文人画的勾勒填色法,其画法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是画面的构思构图从主题出发,布局入手。人物的头部形象占据主要地位,体现他们的身份、年龄、性格、表情与神韵风采,成为整幅作品形象体系的核心。画家对面部凹凸、阴阳关系,用笔有实有虚,眼观心悟,渲染烘托,集中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形体与神情及性格特征,尽精刻细,追求画面的神韵和意境,通过面部五官的变化及表情肌肉的伸缩,掌握变化规律,深化人物表情与内在的气质,努力揭示他们的精神世界。脸部有痣的只有史诏一人,表现自然妥帖。
二是画家用羊毫、狼毫勾出线条,单线描的线条组织,其形态是点、线、面组合,形、笔、意合一,运用均衡、比例、节奏等原理,表现体质关系、软硬轻重不同的质感,刻画人物的精气神。线描是中国画的技法之一,明代邹德中的《绘事指蒙》介绍了十八描之一的高古游丝描,史家祖宗画像即采用此画法,对脸部、衣冠等方面的勾线,尤其像蓄络腮胡的史诏、史师才、史渐、史守之、史定之、史吉卿,其线条浓淡轻重,疏密聚散,既真实具体,又丰富生动而完整。
三是从造型艺术分析,采取单线平涂,工笔重彩,用纯熟老练的线条粗细、曲直、浓淡、虚实之变化,以线造型。根据人物的轮廓形态和质感量感、明暗关系来运笔,结构准确严谨,转折运转自然,线条流利舒畅,肌理工整细致,有一定的远近透视关系。画家恰到好处地运用淡墨、浓墨,靠墨来相映、调谐、相促映发,达到浓艳稳重的效果。脸部用淡赭或淡磦黄作细致的渲染刻画,淡雅宜人。受外来色彩的影响,有所创新,表现力更为丰富,通过平染、分染、渲染、斡染、套染、混染、罩染,更好地表现人物脸部的明暗与质感,并在对比中求协调,又用黑白、金银等色相间,取得金碧辉煌的色彩效果。画家深思熟虑,反复用勾、渲、染、醒等技法,层层相叠,薄中取厚,笔下人物五官端正,鬓须合理,体态丰腴,衣纹流畅,形神逼真。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除了冠饰和领饰,服饰也显示官级的高低。古代,穿朱着紫者都为高官。按宋代规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祖像之中,两位王者,紫衣朱领,着朱衣者21位,着青白衣者7位。
这些画像中,有21位穿“方心曲领”的礼仪朝服,他们或者是朝中要员,或者生前并未出仕,但因子孙显贵而封赐礼服。宁波民谚“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从画像中可见一斑。
题跋分析
19则题跋,书写的字体各不相同,都是宝贵的清人手迹。“题跋”一词出自《梦溪笔谈》,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写在后的叫“跋”。“题跋”是书画作品的一部分,其内容、形式及位置与作品密切配合,相互联系,相互增益。可以说,题跋的作者,其实就是发起人史义震(字东农)的一个朋友圈。作者中,不乏当时四明文坛或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从题跋可以看出当时甬上文人的文章、书法呈现的整体水准,这些题跋或字体清秀,或文采斐然。我们选其中重要的几则加以解析:
王德沛是誊写史氏祖宗画像所附传记的作者,其身份是嘉庆癸酉拔贡,翰林院待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且是史义震非常尊敬的人。王德沛的这则题跋至关重要。它介绍了史氏祖宗画像和传记的来源,是史义震从族中购得;介绍了史义震的身份,是“县掾吏”,喜欢读书,而且人缘很好。从题跋中还可以知道原册中传记是有脱字讹句的,王德沛不敢“妄为增改”,尽力保持了原貌。
19则题跋的作者中,有晚清著名的政治人物童槐。童槐(1773—1857),字晋三,一字树眉,号萼君,鄞县鄞江桥建岙人。工书画,诗文俱佳,著有《今白华堂集》《眉叟笔记》《过
庭笔记》等。今宁波月湖景区北边的银台第,原是童槐家的宅地,现更名为“银台第官宅博物馆”,是清道光三年(1823)的建筑。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前后三进,包括门厅、正厅、正楼、后堂、东西厢房等,是宁波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童槐是嘉庆十年(1805)进士,熟悉清代典章法规,曾经是宁波月湖书院、慈溪慈湖书院的老师,又曾任江西、山东按察使、通政司副使等职。按察使别称臬台,通政司别称银台,故童宅有“臬台第”“银台第”之称。童家有“一门三进士,父子同翰林”之说。童槐之子童华曾任光绪皇帝的老师,因此,银台第也被称为“帝师故居”。童华还曾修砌月湖偃月堤。
童槐的题跋中,有“当是宋元间名人所绘”之语,这给题跋的研究留下一定的空间。童槐也无法确定史氏祖宗画像是什么时候绘制的,猜想是宋元时候。而且,绘画的是一位高手,落笔不凡。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画像是清代之前的作品。在题跋中,童槐提到了3个人,除了忠定王史浩、忠献王史弥远,还有静清先生史蒙卿。史蒙卿(1247—1306),字景正,号果斋,又号静清处士,是史弥巩的孙子。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授景陵主簿,历江阴、平江教授。其后著书立言,入元后不仕。史蒙卿曾创立静清学派,是著名的理学家。
还有两位是外地来鄞县任职的官员。一位是程璋,字麟章,江苏宜兴人,曾两次到鄞县任职。他提到史氏总谱分为三宗,即溧阳谱、吴中谱和越中谱。
程璋还提到了清朝的两位史氏官员,一位是立庵(史大成),还有一位是慎斋(史才甲,史大成侄子),并说他回老家后,要把四明史氏这一支跟吴中的这一支作介绍。史大成是清代浙江的第一位状元,康熙帝曾赐“贤良方正”匾额,鄞州区贤良巷的得名就跟他有关。在清代,史大成声名遐迩,自然外地来的官员必早有耳闻。
另一位外地官员孔龙章,号鲁瞻,云南赵州人,进士。嘉庆二十三年(1818)由青田调任鄞县知县。他政绩颇佳,曾拆掉鄞县县城东门通江要道上的民宅,使得水道畅通。而且,拆迁工作做得很好,拆迁的居民毫无怨言。这位官员非常认真,还特地在跋文后写了一首诗,把史家先人和三槐(王祐,亦名王佑)、五柳(陶渊明)相比。
题跋作者中,更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董澜。董澜,字文涛,号小韭,现集士港镇董家村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题授江西余干县知县。丁忧服阕后又曾补授直隶河间府宁津县知县。他恪守官箴,勤于治理,有廉明声。董澜的题跋还提到了全祖望对史氏家族的关注,并说史家的荣耀不光是他们家族的,而且是地方上的。
董澜撰写的题跋
全祖望,字谢山,清代浙东史学大家,其《甬上族望表》一书把史氏排在第一位,在《湖语》中也提到史氏。对史氏,全祖望颇有赞誉。董澜的题跋也表明了其对全祖望评价的重视和认可。《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较好地展示了南宋年间史氏家族成员的显赫地位、道德修养及他们对政治、经济、社会的贡献,是我国现存南宋和明清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档案部门深入研究此文献后编撰书籍,将“国宝”档案呈现于世,并通过《中国档案报》《浙江档案》《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向世人讲述南宋四明史氏的珍贵遗存,在学术界兴起了南宋四明史氏的研究热潮。原江东区档案馆参考了《古藤史氏宗谱》《鄞东下水家乘》
等史料,于2004年汇编《南宋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集》一书,并获得浙江省档案部门优秀编研成果(2004—2005)一等奖。2016年,原江东区档案馆整理编撰《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入选由浙江省档案局所编的《浙江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精品介绍(第二辑)》,此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挖掘、保护、研究和传承宋韵文化资源,2021年10月,鄞州区档案馆启动《宋韵“史”话》一书编撰工作,该书被列为2021年度鄞州区文艺精品工程第二批重点扶持项目,于2022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图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获浙江省档案部门优秀编研成果(2022年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