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玉泉盐场档案

发布时间:2025-02-27

信息来源: 信息技术处

档案往事

盐,是承载着生命之光的晶体,存在于浩瀚无际的海洋、深藏地下的卤水、连绵不断的盐山、生生不息的盐湖 …… 盐,乃百味之源。华夏先民很早就开始“煮海为盐”,进行海盐的生产。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世本》中载:“夙沙氏煮海为盐。”象山县三面环海,拥有绵长平缓的海岸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理想的优质海盐生产基地。一块块银光闪闪的盐场,蓝天、白云倒映波心,如梦如幻,仿佛“天空之镜”。

象山于唐神龙二年(706)设县,在当时县内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海洋盐业。北宋政和四年(1114),象山始设玉泉场(又称“玉泉盐场”),以境内玉泉山命名,并设专门的官吏负责盐务。元大德三年(1299),产盐地两浙有 34 个场,玉泉场为其中之一,设监盐司令、丞、勾端各 1 名。明代初期,朱元璋在杭州设置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下设 36 个盐课司。其中,宁绍分司治所在绍兴府,下辖 13 个盐课司,玉泉场盐课司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初期,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沿海居民被迫内迁,宁波沿海盐业的生产全部停止,玉泉盐课司被裁撤。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后,宁波沿海盐业逐渐恢复。雍正十三年(1735),宁波设玉泉盐场大使,隶属宁绍嘉松分司,衙署设在象山县东北 30里,乾隆九年(1744)移建治东。

1911 年辛亥革命后,由于盐区管理松散且产量过剩,北洋政府对浙江盐场进行多次撤并。最终剩下 15 个场及 3 个区,其中宁波有 6 个盐场,分别是余姚、清泉、岱山、定海、玉泉、长亭。此时,北洋政府还设立玉泉盐场公署,移驻石浦,有盐地 18 处,场界东至柱岙,西至南堡,南至金鸡山,北至洋心。1920 年,两浙盐务稽核分所在石浦成立玉泉场秤放局来加强税收。1932 年,玉泉场公署并入玉泉场秤放局。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沿海区域先后沦陷,沿海盐场也相继被日军占领。1938 年 2 月,国民政府浙江省政府在浙江金华成立“浙江省战时食盐运销处”,对浙江沿海食盐进行统购、统销,以加快沿海食盐向内地转运。7 月,“浙江省战时食盐运销处”改名为“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由国民政府财政部与浙江省政府合办,并在定岱、玉泉等地成立办事处,组织人力及运输工具,昼夜抢运余姚、玉泉等盐场的存盐,保障军需民食。1941 年,随着宁波、绍兴的沦陷,玉泉场的海盐生产与运销被迫终止。12 月,日伪设立浙东盐场管理局,并在石浦设置秤放局,掠夺盐业资源。1943 年 2 月,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裁撤玉泉场公署,并入宁三支局。

1945 年 8 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象山县城的收复,玉泉场公署建制得以恢复。9 月,玉泉场公署进驻石浦,长亭场的部分盐场并入其中。至此,玉泉场公署管辖宁海、三门、象山三县盐务。1949 年 5 月,两浙税警总队成立,玉泉场场长包毅兼任税警总队副队长。随着宁海、象山的相继解放,包毅带领盐场工人及税警总队驻石浦官兵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泉场公署被撤销,成立玉泉中心所、浙江省盐务管理局象山盐务管理处等机构,负责管理象山盐区。

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如今象山县的大部分盐场已被废弃,仅有花岙盐场得以保存。花岙盐场作为浙江最后一处海盐手工晒制盐场,仍保持着传统的晒盐技艺。其中,许多晒盐细节,可以在玉泉盐场档案中找到相应记载。2008 年,象山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 年,“民国象山玉泉盐场档案”入选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两个文化遗产交相辉映,构成了象山历史文化的两大明珠。

档案介绍

象山县档案馆馆藏的“民国象山玉泉盐场”档案共1657 卷 131920 页,档案起止时间为 1918 年 5 月 至 1949年 7 月。1949 年 7 月 8 日,象山解放。同年 8 月,民国象山玉泉盐场档案被县政府(宁波军管会)顺利接管并完整保留下来;1955 年 8 月1957 年 4 月,由象山县敌伪政治档案清理工作小组负责整理;1968 年至 1970 年被象山县“革委会”清档组重新整理编目;1982 年 3 月,从象山县公安局接收进象山县档案馆,由象山县档案馆整理并归档保管。1995 年至 1998 年,象山县档案馆先后投入 80 余万元对破损档案开展了卷内目录、案卷目录的抄写、案卷裱糊、装订等工作,并经有关专家鉴定后向社会开放,供编史修志、研究利用。

进入 21 世纪,随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县档案馆首先对馆藏玉泉盐场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在全文扫描的基础上完成了文件级条目录入工作,并建成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为日后深入挖掘盐业档案在研究浙东盐业发展史、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史等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提供了保障。

象山县档案馆馆藏玉泉盐场档案保存完整,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较为全面、系统、详尽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浙东海 洋盐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盐民的生活状况,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不可多得的海洋资源利用史。玉泉盐场档案主要分为机构、场务、人事、财务、生产、销售 6 大项,60 多个子项。(1)机构档案包括机构设置、更改、迁移、合并等。(2)场务档案包括盐场建设、规章制度、司法纠纷、盐业工会等。(3)人事档案包括人员调动和任免、考绩与奖惩、盐民及家属名册、盐务税警队士名册、子弟学校教职工及学生名册等。(4)财务档案包括工资福利、差旅补贴、补助救济、税款征收、罚没所得等。(5)生产档案包括制盐方法、生产过程及进度、产量统计、盐质分析等。(6)销售档案包括销售价格、盐仓租金、运输费用、零售规定等。此外,民国象山玉泉盐场档案还记录了当时政府治理、公文运转、人口分布、民众生活、交通线路等。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馆藏的民国象山玉泉盐场档案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