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资源>宁波记忆>甬城漫谈
沈慕萦老人印象中的蒋梦麟
发布时间:2007-12-19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余姚市黄家埠镇华家村后蒋,是被誉为“我国现代教育界第二人(仅次于蔡元培)”的蒋梦麟先生的故居。2006年11月27日,市档案局编研科三位同志,到这里进行名人故居研究工作。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字兆贤,号孟邻,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蒋梦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教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蒋梦麟前后执掌了北京大学17年,是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对北大的发展呕心沥血、厥功至伟。
    蒋梦麟先生故居原为五间三进的大院落,文革期间第一、三两进被拆除。我们看到的故居只是中间一排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故居已破旧不堪,与周围鳞次栉比的新建民居相比,显得有些老朽和苍凉,但我们还是能从房前屋后零星留存的断墙残壁中感受到故居当年全貌时的气势和规模。
    故居现在住着蒋梦麟侄孙辈的兄妹两户人家和他们的母亲沈慕萦老人。沈慕萦老人是蒋梦麟先生的侄媳,是蒋梦麟子侄辈中唯一健在者。老人生于1914年,出生在武汉,今年已经92岁,但身子健朗,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精神矍铄。这位早年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太太,用一口流利和纯正的普通话,向我们谈起两次见到蒋梦麟先生的情形:
    “我第一次见到蒋梦麟先生,才22岁,是在上海国际饭店蒋梦麟先生长子蒋仁宇的婚典上,我和新婚夫君蒋仁瀛一道参加了婚典。我叫他四爷爷,跟晚辈叫,我们过去妇女的地位就如此,要低一等。蒋梦麟先生戴副眼镜,穿的是长袍、皮鞋,在我的印记中,他是一位长者,学者风范,当时内心只是一种敬仰。蒋梦麟先生说话不多,但脸上写满做父亲的欢乐,儿子成家了,蒋家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第二年,我再次见到了蒋梦麟先生,地点在蒋家祠堂。那次蒋梦麟先生是为蒋家祠堂修建而来的,来去匆匆,依然没有多说话,依然戴着眼镜,依然是长袍、皮鞋,是副十足的教师模样。我们是晚辈,除了礼节性的称呼,在当时的社会里,不可能去和长辈主动交谈。”
    老人年轻时,在上海当过几年扫盲班的教师,会讲英语。后来抗战爆发,与夫君一起避难到老家的乡间,一直至今。老人的儿子,领我们到了屋后,屋后是一片菜地,菜地后面是一条小河,小河走向呈角尺形,用一座小石桥连接两岸。老人的儿子告诉我们,这块菜地,原来就是老家的最后一进,是厨房。后来,把这进房子拆掉,现在种上了蔬菜。小河上有船坞、埠头。蒋梦麟爷爷,就是从这个船坞上下船,乘脚划船去绍兴读书的。
    一条小河、一座小桥、一艘小船……,是的,蒋梦麟先生就是从这里走出余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印记了蒋梦麟先生成长的足迹,也印记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痕迹。我们站在小桥上,听着老人儿子零星断续的指说,凝视着眼前的一草一木,感慨万千。
    关于蒋梦麟先生的后人,沈慕萦老人只听说还有两个孙女,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深圳。彼此之间少有联系。只是近年才和她们有些联络。据说蒋梦麟先生的孙女们想在明年来余姚寻祖。沈慕萦老人期待着她们的到来。


沈慕萦老人印象中的蒋梦麟
发布时间:2007-12-19 来源:
余姚市黄家埠镇华家村后蒋,是被誉为“我国现代教育界第二人(仅次于蔡元培)”的蒋梦麟先生的故居。2006年11月27日,市档案局编研科三位同志,到这里进行名人故居研究工作。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字兆贤,号孟邻,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蒋梦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教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蒋梦麟前后执掌了北京大学17年,是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对北大的发展呕心沥血、厥功至伟。
    蒋梦麟先生故居原为五间三进的大院落,文革期间第一、三两进被拆除。我们看到的故居只是中间一排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故居已破旧不堪,与周围鳞次栉比的新建民居相比,显得有些老朽和苍凉,但我们还是能从房前屋后零星留存的断墙残壁中感受到故居当年全貌时的气势和规模。
    故居现在住着蒋梦麟侄孙辈的兄妹两户人家和他们的母亲沈慕萦老人。沈慕萦老人是蒋梦麟先生的侄媳,是蒋梦麟子侄辈中唯一健在者。老人生于1914年,出生在武汉,今年已经92岁,但身子健朗,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精神矍铄。这位早年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太太,用一口流利和纯正的普通话,向我们谈起两次见到蒋梦麟先生的情形:
    “我第一次见到蒋梦麟先生,才22岁,是在上海国际饭店蒋梦麟先生长子蒋仁宇的婚典上,我和新婚夫君蒋仁瀛一道参加了婚典。我叫他四爷爷,跟晚辈叫,我们过去妇女的地位就如此,要低一等。蒋梦麟先生戴副眼镜,穿的是长袍、皮鞋,在我的印记中,他是一位长者,学者风范,当时内心只是一种敬仰。蒋梦麟先生说话不多,但脸上写满做父亲的欢乐,儿子成家了,蒋家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第二年,我再次见到了蒋梦麟先生,地点在蒋家祠堂。那次蒋梦麟先生是为蒋家祠堂修建而来的,来去匆匆,依然没有多说话,依然戴着眼镜,依然是长袍、皮鞋,是副十足的教师模样。我们是晚辈,除了礼节性的称呼,在当时的社会里,不可能去和长辈主动交谈。”
    老人年轻时,在上海当过几年扫盲班的教师,会讲英语。后来抗战爆发,与夫君一起避难到老家的乡间,一直至今。老人的儿子,领我们到了屋后,屋后是一片菜地,菜地后面是一条小河,小河走向呈角尺形,用一座小石桥连接两岸。老人的儿子告诉我们,这块菜地,原来就是老家的最后一进,是厨房。后来,把这进房子拆掉,现在种上了蔬菜。小河上有船坞、埠头。蒋梦麟爷爷,就是从这个船坞上下船,乘脚划船去绍兴读书的。
    一条小河、一座小桥、一艘小船……,是的,蒋梦麟先生就是从这里走出余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印记了蒋梦麟先生成长的足迹,也印记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痕迹。我们站在小桥上,听着老人儿子零星断续的指说,凝视着眼前的一草一木,感慨万千。
    关于蒋梦麟先生的后人,沈慕萦老人只听说还有两个孙女,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深圳。彼此之间少有联系。只是近年才和她们有些联络。据说蒋梦麟先生的孙女们想在明年来余姚寻祖。沈慕萦老人期待着她们的到来。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