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2-24
中国的古镇,出名的不出名的,犹如过江之鲫,不胜枚举。古镇的美,在于它没有城市钢筋水泥的冰冷,没有繁华街道的拥挤,没有灯红酒绿的喧嚣,它是静谧的,淡然的,像一幅中国的水墨画,古朴清雅,让人倾慕并为之赞叹不已。
我也曾游览过几个古镇,每个古镇因其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我尤喜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水乡风情的江南重镇——乌镇。去时,正值六月下旬,天气已渐炎热,从杭城历时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踏上了古镇幽长的青石板路。徜佯古镇,目光所及之处,都是那古式老屋,白墙黛瓦,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旅途的劳顿和燥热的心绪渐渐平复,恍然间忆起了《似水年华》中的一席话“不管人事怎么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又如晨光中一枝摇曳的蔷薇”。
乌镇的美,缘于它的历史悠久。乌镇东郊的“潭家湾遗址”,深深烙着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马家滨文化的痕迹,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乌镇为吴疆越界,秦汉时分乌程与由拳两县,隶属于会稽郡,唐咸通年间建镇,宋嘉定年间以东为界分乌、青两镇,新中国成立后两镇合并统称乌镇。乌镇,曾是周边地区的集商重地,规模鼎盛时达十万人之多,从现存的清末民初的建筑格局与整体风貌来看,就可足见当时街肆的繁华。历史上的乌镇曾有“一观二塔三宫六院九寺十庵”之说,乌镇文化的灿烂由此可见一斑。经过岁月陵替,风雨沧桑,保存下来的十几万平方米的江南典型水乡民居群及十几座古桥梁,诉说着古镇的清纯与从容。同时,古镇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盾故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潭家湾遗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三处:六朝遗址,唐代银杏,修真观戏台。
乌镇的美,缘于它的建筑精美。乌镇现存的民居主要是清代和民国的建筑,原汁原味,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故作的娇柔,随意却能打动人的心灵。千百年来,居民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逶迤千余米的古帮岸、水阁和廊棚,透出水乡悠悠的韵味。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众多古桥成了沟通的桥梁,被当地人称为“桥里桥”的通济桥和仁济桥,相互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井中观月,写景的桥联更是为古镇风景增添了许多雅趣。这里民居古屋,有的至今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十分精湛雅致,细腻的人物和花草雕刻更让人赞不绝口。乌镇地灵人杰,山清水秀,远离都市,历史上很多达官高士在此修筑园建别墅,各展风采。现存的庙宇书院、高筑戏台、米行、丝行、绸布庄、典当、钱庄、蚕茧房也保存良好,在诸多古镇中也实不多见。
乌镇的美,缘于它的物产出名。这里的蓝印花布,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亦是乌镇的特产。蓝印花布馆前有宽阔的晒场,刚刚印染好的蓝印花布从晒场的木架上悬垂而下,风过处,便鼓风而起,犹如千船竞发。之后,它便成为许许多多的艺术品,流于石桥巷陌之间,成就独特的色彩韵味。乌镇的三白酒,产在一条深深的巷子里,俗话说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香甜醉人的三白酒就珍藏在成百上千层层叠叠的酒瓮里。游客们慕名而来让酒坊的生意异常兴隆。乌镇还有其他许多的作坊,诸如制作狼毫的笔店、“土气”的布鞋作坊、刨烟作坊等。杭白菊,是乌镇又一特产,沿街随处可见,亦是茶馆必备之物。走累了,在附近众多的茶馆中择一小憩,品一杯菊花茶,点几样传统小吃,遥望窗外水上阁楼,幽碧流水,摇拽篇舟,好一幅古韵浓重、活色生色的乡村画。
乌镇的美,缘于它的文化沉淀。乌镇钟灵毓秀,文人荟萃,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如梁昭明太子及其老师沈约,一代丞相裴休,陈与义,更有藏书家鲍延博,光绪帝老师夏同善,近代文学巨匠茅盾以及沈泽民、严辰、严独鹤、孔另境等,都曾游学或寓居于乌镇。正因为他们,乌镇才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她在江南古镇中的地位。茅盾的童年、少年时代都在乌镇度过,青年时期也在这儿居住过。其文学作品,如《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和《子夜》中的某些素材就来自于此,所刻画的人物原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小说正是对旧社会乌镇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值得一提的是,林家铺子还在,只是旧貌已换了新符。
时光荏苒,虽然岁月改变了人和事,而乌镇却愈来愈美,积淀着越来越多的岁月精华,穿越时空更显其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