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2
文:海曙区档案局 黄伟萍
偃月街
(一)
这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徜洋在月湖西岸,品味着千年的月湖,百年的风情。午后的日光,静静的,暖暖的,懒懒的,醺醺的,就像脚下的这条老街——偃月街。
偃月街北起中山西路,南至柳汀街,东临月湖,西接拗花巷、中营巷、马衙街、书院巷。相比前后两条大街,偃月街少了一份繁忙和喧嚣,多了一份闲适和古韵。
在偃月街的西侧,是数百年来繁衍于此的月湖人家,灰墙黛瓦错落有致,青石小弄曲径通幽。临街的是一排低矮的店铺,门楣底下,不时飘出炒菜的蒜香、奶茶的醇香、水果的清香。在街的东面,是点缀亭台楼阁的绿地,绿地之外是波光滟潋的月湖。天气晴好时,湖对岸的垂柳和拱桥,一览无余。
偃月街始于何时?我无法说出确切的年代。只知道,最初的月湖,“僻在一隅,初无游观,人迹往往不至”(《西湖记》)。950多年前,一位名叫钱公辅的常州人来明州赴任时,迎接他的月湖也是蓬头垢面的:年久淤塞,旱季缺水。
钱公辅的到来,是月湖最大的幸运。用司马光的话来说,就是“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世人”。他以父母官的责任心和园林设计师的艺术眼光,指挥官民治湖疏淤、筑堤建桥、造亭堆屿。经过一番梳妆打扮,月湖顿时由一名灰头土脸的乡下丫头,蜕变成锦衣华服的大家闺秀。城中百姓也得了实惠,不但饮水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了休闲游赏的好去处。
在这场月湖有史以来的首次改造中,偃月堤便是新成景观。据《四明谈助》记载,“偃月堤钱使君公辅所筑,在红莲阁下,当时置酒务于湖北,作堤其上,以辘轳引而注水。”曾经的偃月堤是何等的景致?二百多年前,从小生活在月湖畔的全祖望,在他的《湖语》中如此描述:“偃月长堤,载沙立就;如截如抱,莲香满袖。”
然而,千年之后的今天,月湖北口,偃月堤早已杳无踪影。曾经的红莲酒香,也只能从文人骚客的诗句中去意会。倒是在原堤址西侧,多了一条名为偃月的老街,依湖而生。
据《鄞县通志》记载,民国时的偃月街,北至西大路南至长春路,旧名惠政桥下、虹桥头、老水仙庙、桂井巷、新水仙庙、湖西。如今,柳汀街以南部分已称共青路,偃月街只留北边一段,全长733米。
(二)
从中山西路向南转至偃月街,便进入月湖的北口。仿佛是时光回转,这儿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行色匆匆,没有尘世喧嚣。抬眼所见,便是浓荫如盖的大树,青砖黛瓦的亭阁,江南丝竹的柔婉,喝茶打牌的闲逸,探古寻幽的雅致。
从北往南一路缓行,一路古迹胜景。最北的西侧是“十景长廊”,十一间长廊内,依次嵌着十幅灰色砖质浮雕,月湖十洲的美景生动入画,中为《月湖记胜碑》。在长廊的对面,便是明代建筑范宅,今为古玩交易市场。沿街往南,是月湖北入口的门厅——拱北厅,正厅和西厅长廊相连,游人至此可歇足、纳凉、避雨,亦可闲坐于此消磨时光。厅的东北面为宋红莲阁的故址,今为银宅第博物馆。厅以南的湖畔便为芙蓉洲。
历史上的芙蓉洲,尚在偃月街的西边,天一阁当年便座落在芙蓉洲上。如今旧洲早已湮灭,新洲建在月湖之西偃月之东,南与雪汀相接,以虹桥之水为界。洲上有一座圆形回廊组成的环形剧场,四周大树参天浓荫蔽日,中间广场空旷静谧,当年这儿曾是儿童航空飞机场,如今是附近居民吹拉弹唱的地方,社区文艺活动也常在此举行。
在芙蓉洲的东边有一座小岛,名为芳草洲,一座曲桥与湖岸相连。步入芳草洲,只见花草繁茂,水榭迂回,楼阁高耸,妙联荟萃。不过,在许多宁波人的回忆中,这儿更多的是儿童公园欢乐的片段:高高的吊桥、飘荡的秋千、旋转的木马……琳琅满目的游乐设施,遗落了几代宁波人的童年欢笑声。
越过芙蓉洲,跨过虹桥,就到了雪汀。虹桥之下,一条小河由马眼漕往东注入月湖。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几百年前,这儿曾是一条重要的水路,西边的人到城区来,须乘船经此至月湖,然后在偃月堤前系船上岸。在雪汀的北端,有一重檐的三层楼阁,临水矗立,巍峨古朴,这栋楼便是“超然阁”。不过,此阁本不在此,原名“文昌阁”,于1831年建在湖中柳汀之上,后因柳汀街改建,于1993年迁至雪汀之北。如今,镜湖阁影,成为月湖西岸的点晴之笔。
在雪汀的西边,有一栋粉墙黛瓦飞檐的高楼建筑群,这儿便是海鲜食府——石浦饭店。但是,不少宁波人更喜欢提起它的另一个名字“月湖书院”。其实,这幢偃月街上最高的楼,有着坎坷的身世。据记载,它宋时为观音寺,元代为广盈仓,明代为义田书院,清代改为月湖书院,民国时为宁波府师范学堂。显然,在众多的身份中,宁波人更钟情于“月湖书院”这一充满浙东历史文化气息的名字。
再往南,便是偃月街的尽头。回望长街,一路行来,一路生羡。那些久居湖畔的人家,耳畔传来的是江南丝竹之音,鼻端飘来的是街边小吃之香,目光所及的是飞檐下垂柳间的滟潋波光,无论四季晨昏,跨出家门便可饱览月湖千般风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得天独厚的幸福生活啊!
(三)
其实,向往月湖畔居住的人不止我一个。千百年来,达官贵人,学士儒子,纷纷看中了这片风光旖旎、闹中取幽的胜地。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偃月街旁,留下了大片的明清建筑。只可惜物是人非,当年的宅宇府第,历经岁月磨难,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合租楼。不过,也有时来运转的,如位于月湖北岸的银台第,房客相继迁出,经重新修整,再现了江南古典庭院的精巧和婉约。
银台第位于古偃月堤之上,坐北朝南,面向月湖,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主人童槐曾任江西、山东的按察使,后改任通政司副使。按察使别称臬台,通政司别称银台,故童宅有“臬台第”、“银台第”之称。童槐之子童华以礼部右侍郎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童宅又被视为“帝师故居”。
按原貌修复后的银台第,一度是月湖景区的官宅博物馆。但随着宁波博物馆的开门迎客,银台第的大部分展品被撤走,曾经游人如织的官家大院,如今朱门紧闭,只留两只高悬的五彩宫灯,在寒风中寂寞地飘摇。斜阳之中,深灰的高墙,精巧的飞檐,门楣的大字,墙边的铭碑,无声地诉说着这深宅大院的前世今生。
“今白华堂,古红莲阁”,银台第的前世,即宋时红莲阁,为明州通判章郇所建。清人忻继述曾赋诗怀古:“危楼创自宋祥符,四面荷花一色铺。偃月堤边人载酒,斜阳门外客停舻。”不过,在明代万历年间,童氏先人迁至醋务桥南时,红莲阁已不复存在。到了清道光年间,童槐中进士后,仕途顺达,家道中兴,便在原址兴建府宅,于是就有了今天这座三进二屋五间两弄的官家宅第。
闭门谢客的银台第,庭院深深,格外清寂。无论是主厅绳武堂,还是祭祀厅白华堂,都大门紧闭、竹帘遮窗。即便如此,游走其中的我,还是被这栋晚清宅第吸引。你看那四方的天井,重檐的高楼,高耸的马头墙,雕花的门窗,大红的灯笼,雅致的小景,无不体现着宅院的精巧和气派。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堂小天井的一角,有一堆破碎的酒埕子,据说是宅院改造挖井时挖出来的。原来,当年此处便是郡酒务,盛产名酒“双鱼”和“金波”。不知这些小小的酒埕,当初装的是“双鱼”,还是“金波”?
(四)
行至马衙街口,一棵需双人合抱的银杏树,高高地耸立在街中央,正好把过往车辆双向分流。如果你再仔细找找,就会发现这样的大树其实有两棵,只不过另一棵在上街沿,不太惹人注目而已。在上个世纪末的月湖改造中,众多湖畔的居民住宅都被拆迁,为何独留此树在路中?原来,这两棵大树的背后,便是江家祠堂的百年苍桑。
据《鄞县通志》记载,明末清初,一位叫江彦惺的人自徽州歙县来到宁波,他是宋绍兴二年由进士判歙洲军事的江汝刚第二十二世孙,也是江家宗祠的始祖。自他之后,江家在宁波开枝散叶,到了民国二十二年,江家后人约有140多人,分住在虹桥头(即今偃月街)和孝闻坊。江家祠堂就建在虹桥头,额署“江氏宗祠”,堂名为“滋德”。江家族风俭朴开通,后人多从事商、政、学、工,每逢元旦、冬至、清明、中元(即阴历七月半),皆到祠堂祭祖。
江家祠堂建于何年?坊间的传说是,150多年前,江家有人中举,于是便大兴土木,建立宗祠,并在祠前种下两棵银杏。至于举人是谁,如今坊间已经说不出所以然。倒是《鄞县通志》中提及的江家后人学海,中举的时间正好与坊间传说吻合。
江学海,字慎夫,一字仲慎,咸丰元年(1851年)中举人,曾赴四川任试用知县,为人清正秉直,帮助审查案子,不少人获得平反。有大户人家犯事贿赂他,被他严厉拒绝。但正是因为正直,江学海的仕途一般。此外,江学海酷爱书籍,偶得一卷,便亲手抄录,著有《历代干支通表》二卷,《江氏徵信录》四卷,见闻随笔若干卷。
斗转星移,当年的小树,早已参天。岁月苍桑,旧时的祠堂,故迹难觅。
(五)
月湖的秀丽风光,不仅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泛舟湖上吟诗作词,也留下了不少名家学士驻足湖畔授业讲学。从芳草洲上的“碧址”,到雪汀西的“月湖书院”,从新学滥觞的“储才学堂”,到如今的偃月街小学,数百年来的月湖西畔,琅琅书声不绝于耳。
来月湖讲学较早的为杨简。在芳草洲的吊桥旁,立有一块石碑,上镌“杨文元书院遗址”。杨简(1141—1125),字敬仲,号慈湖,历任国子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是“四明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杨简最初来到月湖,是应丞相史浩的邀请前来做家庭教师,史氏一门三宰相中的另两位史弥远和史守之,幼年便从教于杨简,当时学塾就设在湖中之岛芳草洲,岛中建有“碧沚”亭,杨简和他的学生们经常在此读史诵经。后来,史守之退居月湖,为感师恩,将藏书丰富的“碧沚”改为书院,请免官归里的杨简开馆讲学。如今在芳草洲的假山之巅,建有一座别致的三角亭,上悬横匾“碧沚”,下刻楹联“匠心独具亭三足,天意双来花并头。”
穿过曲曲折折的芳草西桥,斜越过芙蓉洲至街西,有一所以街命名的小学,叫偃月街小学。学校不大,也并不起眼,校园很是清幽。一位正在墙边练网球的女教师告诉我,因月湖街区改造,到2009年夏天,学校就停学了。
就是这样普通的一所小学,却是甬城新学的滥觞。据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府程云俶与郡人严信厚在崇教寺原址创办储才学堂,提倡新学,反对科学,设译学(英语)、算学等课程。1904年,储才学堂改为“宁波府中学堂”。1907年,学校搬至奉化江畔(今东恩中学)。1923年,办在原月湖书院的第四师范并入府中学堂,称“浙江省立第四中学”。
不过,早几年的偃月街小学,除了高大的树木和近水的楼台之外,校园内早已难觅历史人文景观,连在校任教的老师,都不知此处曾经是甬城最早的新式学堂。一位曾在此就读的宁波青年说,印象中的偃月街小学,除了每天上学放学时走在老街上的感觉特别好外,实在说不上更值得炫耀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