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明中心小学的前身鄮山书院

发布时间:2020-08-27

宁波,悠远的历史文化与最现代的深水巨港和谐共存,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深厚的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宁波教育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名儒硕师,代不绝书,人文荟萃,影响深远。鄮山书院,听说过吗?可说到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你一定不陌生。这是一所百年名校,鄮山书院就是它的前身。

《鄮山书院志》卷首 清鄮山书院全图

 

鄮山书院在旧鄞县境内,前后有二所。

一为元代建立,在城西大卿桥之南(在今海曙区柳西新村北)。

大德二年(1298),儒者赵寿年六十余,因先祖赵善待曾从朱熹游,故愿意响应国家号召,舍别业一区以建祠,割田一顷以赡学,创立了鄮山书院,祀朱熹,并报请省、府主管部门批准,聘请山(校)长主持书院日常工作。鄮山书院立专祠以祀朱子(朱熹),“设师、弟子员以学以教”。但因赵寿不久去世,书院乏人管理,而成规废弛。

大德七年(1303),林德载任山长,重新辟田整修,鄮山书院从此发展起来。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书院有兴有废。如天历间郑绍以荐任鄮山书院山长,时“书院栋宇倾记,教养久废”,郑氏“修治惟谨”。

至正十八年(1358)前后,袁士元担任鄮山书院山长,“教道大行,东南称为明师”。随着朝代变更,鄮山书院虽经屡次修缮,但最终还是被时代湮没。仅在《鄞县附郭水利图》上,发现尚标有鄮山书院河的标记。

另一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因当时知县朱庆镛重文教,同时为了纪念曾经消失的鄮山书院,所以捐资在鄮山街改旧学堂景贤义学为新的鄮山书院,并祀朱熹。

徐振翰《鄮山书院碑记》载明鄮山书院之布局:“建坊东南路口,题曰鄮山书院。进坊北,循照墙两旁为栅门,墙内面东大门三间,入门折北,又折而西,面南为仪门,左右门房各一间,后束腰墙,由洞门而达明堂。历阶而升,面南正厅三间,中设神龛一座,以祀朱君。两廊南首东西明轩各一间,轩之北东西斋舍各六间,此外东南余屋三间为厨房,北有长弄,东达便门、仪门,西南有小园,西北斋舍墙外面南余屋三间,为山长燕居之式,前后各有明堂,右有门弄北折以达行路。”

凡鄞县生员、童生均可参加月课,课卷限制极严。为此书院订立了《鄮山书院条规》,如云:“书院颜曰贸山,专课鄞县士子,凡与考者,生员用进学册名,童生用应试本名,贡监生及外县人概不收考。”“每届二月,由县在察院扃门考试甄别录取送院。自三月至十一月每月两课(闰月照课,六月停课)。朔为官课(本县临院点名给卷命题),望为院课(请监院点名给卷,山长命题)。每课一文一诗,四、七两月朔,请道宪暨府宪各课一次(乡试之年,生员八月停课,童生仍按期课试)。”

宁波鄮山书院月课试卷,长120厘米,宽26厘米。试卷主人李国磐,清末宁波教谕、学者。试卷等级为特等第三十一名。

 

鄮山书院由知县定期借校士馆以甄别(指选择淘汰)各生童,参加甄别的生童多计千余人。

后来鄮山书院还吸引了不少外县士子报名参加课试,以至书院不胜负担,当局只好重申旧章。故《申报》1900年7月1日《月湖夏涨》报道云:“日前府、鄞两学廪生朱昌年、附生王斌等,以鄮山书院向例专试鄞邑士子,不准籍隶外邑者冒名与课,乃近日此弊日滋,几有喧宾夺主之虑,禀请县主徐大令设法禁阻。大令许之,爰颁发示谕,略谓:尔等须知鄮山书院定章,止准鄞邑生童与考,其余外县人等概不收考。以前邻邑生童来考者为数寥,无碍于事,是以权为变通,以示培植。近来愈考愈多,于膏火花红不无窒碍。目应循照旧章办理。自示之后,自本年五月起,外县生童概不给卷收考。其在五月以前曾经考取前列者,应得膏火花红仍准一律支给。”

鄮山小学校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之后,鄮山书院亦顺天下大势而改名为鄞县县立高等学堂,并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1906年)开办。

1927年8月,宁波撤县设市,改称宁波市第一小学校。

1929年,宁波市统一学校名称,“凡办有高级者称小学,只办有初级者称初级小学,县区立小学之以数序排列者改以所在地地名命名之”,学校遂更名宁波市鄮山小学。

 

至1931年,宁波市废,重隶鄞县,又改名为鄞县县立鄮山小学,并附设鄮山幼稚园。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学校改名为湖东中心小学。

1952年,学校名称改为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

1986年,镇小被列为市重点小学。

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 云石校区

 

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 实验校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