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洋:“老”瓶装“新”酒

发布时间:2023-10-17

作者:石承承

落日余晖,暑热退去。一天的奔波忙碌后,斟上一小杯“番薯烧”“杨梅酒”,抿一口,一股有点呛又有点香的味道在唇齿间蔓延。一小杯酒下肚,汗水不由“滋滋”地往外冒,积攒了一天的暑气和困乏,也跟着渐渐散去……
酿好“番薯烧”“杨梅酒”,不只是为了留住消费者,更是为了留住“家家番薯烧,户户米白酒”的乡土风情……

从“土”里长出的“力洋”
漫步宁海县力洋镇力洋村老街,一下就能看到挂在斑驳石墙上的“力洋烧坊遗址”牌匾。
牌匾上说,力洋烧坊是宁海人叶定筐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创建的,为与老街桥头边的力洋老烧坊区别,这里也被当地人叫做“力洋新烧坊”。
“由于老烧坊的创始人与创立年份无从考证,我们通常把新烧坊视为力洋酒业有史可查的源头,把叶定筐视为‘力洋’的第一代传人。”王肖峰说。
力洋烧坊的“拳头产品”是“力洋烧”(白酒)。从民间至今流传的“家家番薯烧,户户米白酒”就可见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深厚。
据当地老人回忆,力洋烧坊一直经营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停产两年。
再闻“力洋烧”飘香,是在距离力洋烧坊不远的三友米厂。米厂的创办者之一蒋朝贵是叶定筐孙子的同窗。他租下力洋烧坊作为米厂的附属作坊,挽救力洋烧坊于停产之际。
令人叹息的是,如今看到的“三友米厂遗址”是2019年火灾后重建的,在大火中有幸保存下来的只有大门和东首的马头墙。
好在叶定筐创建“力洋烧坊”时那块“沥洋烧坊”的牌匾,被王肖峰挂在如今宁海力洋酒业有限公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进门一抬头就能看到。
沥洋是力洋的旧称。因地处“苍山之麓,沥水之阳”,1962年前,力洋曾被称为“沥阳”“沥洋”。
盖苍山下流经千年而不绝的泉水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平原肥沃的水田应了那句“家有余粮方做酒”……独特的地理风貌,使得力洋酿酒之风盛行。
力洋还是宁海东部交通要隘和商贸重地,瓶窑、酒坊、酒肆棋布。其中,瓶窑是宋代用来烧制韩瓶(一种酒器)的官窑。古时器物制造多因需而作,因地而设,可见力洋酿酒已有千年历史积淀。
走在力洋老街,仍可见与“力洋烧坊”有关的遗址。(崔引 摄)
 
《六必酒经》里的匠心
在宁海力洋酒业有限公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个透明的匣子里放着一本破旧不全的古籍孤本《六必酒经》,被现代人誉为酿酒圣经。作者杨万树,宁海人,清代浙东的酿酒专家,有着50余年酿酒经验。
所谓“六必”指的是“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意思是:原料必须精选,分量要足;曲蘖的供应、制造必须适时;浸曲、浸蘖、浸米、蒸煮过程必须讲究卫生清洁;选取的水源必须清冽,不杂异味;酿酒的盛器要不渗不漏;酿酒时必须掌握好火候。
“自叶定筐创建力洋烧坊,‘六必’就被视作立业的根本,为历代‘力洋’传人遵循传承,至今未变。”王肖峰说。
1956年,“力洋”第三代掌门人牟锡年接手,将家传酿酒技艺与力洋土法酿制烧酒相结合,形成“土法酿制白酒技艺”,并创造性地把制糖留下的甘蔗渣酿成清亮干烈、价廉物美的“糖渣烧”,也就是后来让很多老宁波人记忆深刻的“呛皮烧”。
在长达30年的酿酒生涯中,牟锡年把“六必”总结为更接地气的“真”“精”“艺”三字。真即材料真,必须用真材好料,料源纯正;精即选料精,原料优质、精挑细选;艺即工艺流程严格,丝毫不差。
时光流转至上世纪90年代末,白酒行业一度出现无序竞争、恶意竞争,劣质酒,甚至假酒层出不穷,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力洋”也难独善其身,遭遇连年亏空的困境。
怎么办?身为“力洋”第五代掌门人的王肖峰早已记不清读了几遍《六必酒经》,从中寻求一线生机。字斟句酌间,他发现——无论是“六必”,还是“真”“精”“艺”,酿酒的那些技艺早已被写得清清楚楚,而酿酒如为人,为人处世的秉性与准则,却要“悟”。
“不忘初心,诚信为本,扎扎实实地酿酒才是一切的根本。”王肖峰说。或许,这也是走平民路线的“力洋”酒能延续百年而不衰的“秘密”。
通过技术改造,“力洋”突破地缸酿造的地域限制,升级酿酒技艺。(崔引 摄)
 
白酒厂里的橡木桶
酒缸、酒坛、酒罐、酒盏……这些器物出现在宁海力洋酒业有限公司的厂区里,并不让人意外,可当几个偌大的橡木桶映入眼帘,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工作人员说,橡木桶里装的是杨梅烧,历时一到两年陈化,桶内的单宁物质会溶解于酒中,使得酒液从透明色变成琥珀色,口感也更加醇香,“这是温州客户定制的,在当地能卖出近400元一瓶的高价。”
像这样的推陈出新,在“力洋”有很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陈列柜中,“黄精酒”“双梅酒”“水果酒”等创新产品,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来访者的眼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饮酒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我们也研发了好几款酒精度低,又具有保健功能的露酒。”王肖峰常把“发展不离宗,继承不泥古”挂在嘴边,也投入到日常的创新、研发中。
在新产品的研发中,“力洋”也逐渐摸索出一条集酿酒主业、种植加工、科技研发、市场销售、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
近5年来,“力洋”充分发挥酿造企业的优势,大量收购当地的番薯、稻米等粮食和杨梅、水蜜桃、桂花、菊花等花果以及山黄精等药材作为酿造原料,与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联结原料生产基地5500余亩,带动农户1710户,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近5000万。
从2020年开始,“力洋”还组织开展工业旅游项目,至今为止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不仅带动自身产品的销售,同时还带动宁海当地餐饮、农副产品消费约1800余万元。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