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诞辰800周年:经成三字 文留千古

发布时间:2023-10-18

作者:李文麟

“湖草青青湖水平,犹航西渡入空明。月波夜静银浮镜,霞屿春深锦作屏……”8月17日上午,一首南宋大儒王应麟的《东钱湖》揭开了“喜迎亚运,应麟有约”纪念王应麟诞辰800周年暨三字经文旅宋韵非遗市集活动的序幕。
今年是南宋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诞辰800周年。他是一位博古通今的鸿儒,所著的《三字经》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微型经典。他不畏权贵,敢于向皇帝上疏直谏。他慧眼识人,文天祥、陆秀夫等人都在他手上得中进士。他高风亮节,南宋灭亡后隐居乡里,闭门谢客,不向元朝称臣,专心著书二十年,成为著名的经史学者,他是宁波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王应麟画像

王应麟的生平介绍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的出生地在今天的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念书巷,不过近来有一种说法,说他是梅墟人。但不管怎么说,王应麟都是个地道的宁波人。先祖为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迁居鄞县。1241年,王应麟中进士。1256年,再中博学宏词科。初仕于浙江,历官至浙江安抚司干办公事。后召为国子录,进武学博士,迁著作佐郎。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
18岁中进士,33岁考中难度极大的博学鸿词科,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王应麟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最强大脑”。少年得志的他官运亨通,前途一片光明。但难得的是,王应麟并不是一个只知寻章摘句的腐儒,更不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阿谀谄媚的小人。他仕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为官清正、敢于直谏、深明大义、慧眼识才、不附权贵、忠肝义胆,始终以国事为重,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南宋末年,这个偏安一隅的朝廷始终被蒙古铁骑的阴影所笼罩,奈何奸臣当道,丁大全、贾似道和留梦炎先后把持朝政。为此王应麟多次上疏直陈边事之患,他的正直得罪了这些权奸,所以仕途也起起落落。眼见回天无望,最后只能辞官东归。
崖山海战之后,大宋王朝宣告灭亡。王应麟“深自晦匿,不与世接”,坚决不出仕新朝。他隐居乡里,闭门不出,潜心著述。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表明了自己不做贰臣的态度。

王应麟与《三字经》
说起王应麟,就不得不提《三字经》。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这些材料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虽然之前有争议,但一般来说,《三字经》的作者应为王应麟。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它取材典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为此,《三字经》被国人奉为“蒙学之冠”,家喻户晓。不少三岁孩童都能吟诵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性的启蒙教材。
在格式上,《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其文通俗、顺口、易记。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三字经》并非一成不变,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曾反复被修订、补充。《三字经》后期版本中,对于元、明、清历史皆有书写。《三字经》的版本有多种,其中比较流行的版本包括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王应麟所作)、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以《三字经》为代表之一的浙东文化,是宋韵文化传世流芳的重要象征,至今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王应麟:三千文章在人间
王应麟博学多才,学术渊源与南宋三大学派(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均有关系,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他的学术成就主要在目录学、史学和蒙学教育三个方面。
目录学上,他编撰了大型类书《玉海》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引证完整,特别于宋代史事,辑录尤详。《玉海》是宋代目录学的代表性著作,也是目录学在宋代的新突破,为各门学科提供史料,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史地位无可替代。被清乾隆朝编修的《四库全书》收录,赞其“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宋亡之后,王应麟一直过着前朝遗民的生活。也正是这段时间,是他作品的“井喷期”。史学考据上,有考订性札记《困学纪闻》一书,综罗文献,贯串古今,为后世推重。这是一部考订评论经史百家、历代名物制度的读书札记,与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并称为“宋代三大笔记”。而以学术研究而言,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尤为突出。在蒙学教育方面,除了《三字经》以外,他著有《小学讽咏》(已佚)《蒙训》(已佚)《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补注急就篇》等多部有关童蒙教育的专书。
有人评价,《玉海》《困学纪闻》《三字经》三者如若各归一人,三人也当青史留名,却独归王应麟一人。

王应麟在宁波的印迹留存
今人普遍认为,王应麟的出生地位于现在的宁波市海曙区念书巷。《鄞县通志》载:“念书巷,田名廿四间。宋大儒王深宁读书于此,故名。”王应麟在念书巷内的府第一直被人尊称为“王尚书第”,第前的街巷亦称“王尚书第巷”或“王府巷”。1927年,为纪念王应麟,王应麟居住的小巷——王尚书第巷被更名为念书巷。
王尚书第内有藏书楼,名“汲古堂”,是根据宋理宗赐给王应麟父亲王撝的牌匾“汲古传忠”命名的。因年代久远,汲古堂藏书情况已不可知。
有专家学者考证指出,宁波是目前已知《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这无疑与宁波是王应麟的故乡有莫大的关系。此外位于姚江畔的宁波宝庆讲寺,也曾留下王应麟撰写的《宝庆讲寺记》。这篇碑文,如今就镌刻在寺院内。另外旧时广德湖中有两座山,其中湖西南为望春山。王应麟的《题望春山》赞道:“群峰西南起还伏,湖上丹丘立于独。”
王应麟墓道位于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同村同谷山南麓,其东为千年古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阿育王寺;墓道口为铁佛寺,据考证,疑为王应麟家庙。墓道墓室规模不小,可见其作为一代名家受到的尊重。

家乡人民对王应麟的纪念
上世纪90年代起,每逢重要历史节点,宁波都会举办纪念王应麟的活动。1996年,恰逢王应麟逝世700周年,宁波召开了纪念会,缅怀这位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乡贤。2005年10月,家乡人民在念书巷树了一块“宋硕儒王应麟故里”纪念碑。2006年,鄞州区创办了王应麟读书节。这个活动如今已举办了多届,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一个独具魅力的公共文化品牌。
2020年,宁波庆云公园建成。公园内有一座铜雕的《三字经》,长17.3米,高1.2米,呈圆弧状展开,字体采用隶书雕刻,大气优美。公园里亭台幽静,草木盎然,古韵深厚,不仅有《三字经》长廊,还建有一座假山和“字趣亭”。亭两侧有对联“麟天下众生古往 映为人处世规范”,字里行间阐释了王应麟的历史功绩。
而与庆云公园一路之隔的宋代名刹宝庆讲寺内,也曾专门开辟王应麟纪念堂,缅怀这位乡贤。
今年是王应麟诞辰800周年,为此宁波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位先贤。不少专家学者还开展了专题讲座活动,向市民介绍王应麟和他的不朽著作《三字经》,以寄托人们对这位学富五车、渊博多才的先贤的追思。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