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火虽远 湖光依旧 “殷湾渔火”耀钱湖

发布时间:2023-10-19

作者:齐瀚洲

宋人曾经赞美东钱湖一带“景色殊美,天然呈秀。”作为宁波人对于东钱湖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钱湖十景”的历史渊源从南宋以来历代积累,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风光和田园景色。“十景”中的“殷湾渔火”虽然如今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的美名仍然广为流传。

殷家湾的渔灯

“殷湾渔火”形成背景
“渔火”一词,原先指的是渔船上的灯光、火把和炊烟。曾经,有人写诗云:“水阔烟深望渺然,霎时渔火满前川。客舟过处添愁思,疑是寒山寺外眠。”可见当时“殷湾渔火”盛况。
古代渔船上的灯光,一般是灯笼照射出来的光芒。而到了近代以后,渔民夜间捕鱼照明采用桅灯比较多。这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下端有油皿、螺丝盖,封闭严实,不易漏油,中间是玻璃罩,顶盖周围布满一圈细孔,便于油烟冒出,顶上有一个遮雨铁盖壳。这种体积不大的照明用具,用途甚是广泛,既可用于骑马夜行,也可用于渔船照明,更能作为农村风雨天气的光源。
“殷湾”指的是东钱湖的殷家湾。殷家湾位于谷子湖口内,背依平满山,曾经这里是一处很好的避风小港。附近有一殷湾古村,与陶公山隔湖相望,是东钱湖的一大名村,历史可追溯至宋代。上百年的历史积淀,让这里有了不可代替的底蕴感。
这里背山面湖,缺少耕田,村民世代以捕鱼为业。过去,因为条件有限,大多渔民吃住在船上。每到夜色降临,渔船上点亮了防风灯,几百盏灯的光芒在湖间跳动、闪烁,景色甚是迷人,成为当地独特的一景,这就是“殷湾渔火”的由来。据《鄞县志》记载:“东钱湖北面的殷家湾,旧时渔户麇集,渔舟泊岸,每当夜色朦胧、星月无光之际,有渔火闪烁、渔歌吆喝。”
据相关专家考证,“殷湾渔火”的形成,与殷家湾一带渔民旧时的捕鱼方式有关。他们的工具以游丝网为主,由于游丝网多在夜间作业,需要灯光照明,所以形成了历史上的“殷湾渔火”。清代忻恕所作《殷湾渔火》中就有相关描述,“游丝大网分争利,数姓殷湾卜宅居”。这些以船为家的渔民每天傍晚,在船头用“缸灶”生火做饭,点着煤油灯照明。在中舱休息睡觉,后舱摇船摇橹。船头和中舱之间有活水舱养抲上来的活鱼。停在防护堤芦苇边的船只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因此每天都可以看到“殷湾渔火”的场景。民间有俗语:“陶公山一山,不如殷家湾一湾。”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殷湾渔火”之繁、渔民之众、渔船之多。

“殷湾渔火”年代考证
关于“殷湾渔火”的形成年代,最早有一个传说。在宋庭经历了“靖康之耻”后,两军再度开战。在一场战役中,宋军受困于金兵的铁骑,在东钱湖的芦苇丛中躲避。谁知殷湾众多的渔火闪烁让金人误以为有援军埋伏在侧,吓退了他们。当然关于这个故事,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只是民间的口口相传。有人就此考证,“殷湾渔火”兴盛于南宋时期。
也有专家考证后表示,“殷湾渔火”在明代都没有完全成型,一直到清代才初具规模。主要是因为大多描写这一盛景的诗文集中在清代。个人觉得相比之下,这个说法更加谨慎持重一些。

“殷湾渔火”逐渐消失
时间快进到20世纪初,包括殷湾村在内的东钱湖上仍有大量渔船。每逢中秋时节,渔船浩浩荡荡出海,次年三月满载归来停靠在殷湾湖面。夜晚,大船上高挂的桅灯星星点点,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到了20世纪50年代,个体渔民减少,东钱湖退出了渔业主导功能,“殷湾渔火”景观也渐渐消失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殷湾渔火”这一盛景的消失也并不是坏事。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东钱湖畔的村民可以不再只从事昔日辛苦的捕鱼行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捕鱼人——这一东钱湖上延续了上千年的古老职业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殷湾渔火”今日延续
尽管几十年时间过去了,但人们对“殷湾渔火”的美仍然是心向往之。有人甚至为了寻找它踏遍了东钱湖的山山水水。在几年前,殷湾村曾经专门设计建造了文化礼堂,取名“渔光礼堂”;并在“渔光礼堂”外侧的湖面上,停放了30多艘渔船,在船头挂着桅灯,让“殷湾渔火”重现,从而唤醒人们的时代记忆。
当地村民抚今追昔,在村中建起一座灯塔。这里正对着东钱湖,斜对着的是陶公岛和青雷山,视野比较开阔,四面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灯塔是“殷湾渔火”的象征,它代表着殷家湾曾经的荣光。殷湾村的灯塔也成了游人们的必到打卡地。
除非声明转载,均为宁波档案原创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