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互动>知识大厅>档案史话
最早使用现代计时方法的中国档案
发布时间:2020-06-20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走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翻开尘封百年的清朝电报档案,在暗黄色的宣纸上,刊印了朱红色的标题,“中国电报局华文来报抄发”。这是一件晚清时期署理两江总督由上海发往西安的电报。蓝笔抄写的电报码加上墨笔译出的电文,本已十分醒目,然而更引人注目的却是发报时间:“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八日下午十二点四十分”。这种登记时间的电报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使用现代计时方式的中国档案,现代计时方式是根据地球经度来确定时间的科学方法。我国以往的档案文书,凡涉及时间的地方全都使用时辰,只有电报档案与众不同,使用现代计时方法来记录发报时间,这标志着中国计时方法的进步,揭示了许多与计时有关的往事。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任何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用来测量时间。远古时代的日晷是人类最古老的计时工具,埃及人由于祭祀鬼神的需要,首先开始使用这项技术。为了摆脱对太阳的依赖,希腊人发明了滴漏,根据水流从一个容器滴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一直到十四世纪,简易的机械钟开始在欧洲流行,1656年出现了有摆的座钟。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动具有规则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自此以后人类掌握了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并不断改进计时方法。

  计时方法包括计时工具和计时单位。我们中国人用时辰作计时单位,由来已久。所谓时辰,是指一天的十二分之一,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一夜有十二个时辰,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时辰从半夜算起,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子夜”、“中午”等词汇就是从这一计时单位中演变遗留下来的。当然,由此而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些词汇,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悠闲宽松的时间观念。

  在清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计算实际上不是十分确切的。特别是平民百姓,白天靠太阳,夜晚靠更夫,时间的计算实在无法精确。而当时的欧洲,普遍使用钟表,计算时间也比较精确,每个地区都根据其所处的经度,采用自己的地方时间。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还确定了世界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时间,也就是人们今天所使用的时间。

  1844年爱里爵士发明子午仪,英国确定了用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子午仪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后被国际公认。格林威治时间最先用于电报通讯,以便世界各国时间一致。

  中国使用现代计时方法,有赖于电报的传入,始见于清代电报档案。184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71年即清朝同治十年,英、俄等国违反清政府的规定,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1879年,光绪五年,李鸿章在大陆修建了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清朝政府开设电报以后,主要用于军国大事,所以在军机处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

  电报档案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高级官员致军机大臣的电报译稿,涉及内政、外交、军事等许多方面的核心机密。

  从文字上看,它不同于奏折、题本等其他文种的历史档案,电报档案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明扼要。

  从计时方法上看,一件电报往往使用多种计时方法。一是用历法,

按年、月、日计时。二是用时辰,以地支表示时刻。这种情况多用于译出电文之后,记录收报时间。三是以时、分为单位计时,专门用于登记发报时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时区”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光绪十年)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间的“时区系统”即格林威治时间。电报档案中的发报时间应该就是格林威治时间。

  从年代上看,清代自光绪五年开设电报直至宣统三年王朝覆灭,使用电报累计三十二年,而现存电报档案起自光绪十年,止于宣统三年,至今尚未发现光绪五年至十年的电报档案。

  从数量上看,现存电报档案粗略统计约有五万余件。这些电报档案绝大部分是当时由原件转抄的簿册,发报时间等很多内容没有抄录,只有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三年内一千三百零四件电报为原件。因此,今天能看到的最早使用现代计时方法的档案是这些电报的原件,所以这些电报原件显得格外珍贵,堪称稀世之宝。

  电报使得远距离传递信息可在瞬间完成,传统计时方法不能胜任,只好改用现代计时方法。这一改变意义重大,不同寻常,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古老的中国已经打开国门走出了与世界接轨的第一步。

(赵刚摘自《中国档案报》 作者雁旭)


最早使用现代计时方法的中国档案
发布时间:2020-06-20 来源:

走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翻开尘封百年的清朝电报档案,在暗黄色的宣纸上,刊印了朱红色的标题,“中国电报局华文来报抄发”。这是一件晚清时期署理两江总督由上海发往西安的电报。蓝笔抄写的电报码加上墨笔译出的电文,本已十分醒目,然而更引人注目的却是发报时间:“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八日下午十二点四十分”。这种登记时间的电报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使用现代计时方式的中国档案,现代计时方式是根据地球经度来确定时间的科学方法。我国以往的档案文书,凡涉及时间的地方全都使用时辰,只有电报档案与众不同,使用现代计时方法来记录发报时间,这标志着中国计时方法的进步,揭示了许多与计时有关的往事。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任何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用来测量时间。远古时代的日晷是人类最古老的计时工具,埃及人由于祭祀鬼神的需要,首先开始使用这项技术。为了摆脱对太阳的依赖,希腊人发明了滴漏,根据水流从一个容器滴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一直到十四世纪,简易的机械钟开始在欧洲流行,1656年出现了有摆的座钟。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动具有规则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自此以后人类掌握了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并不断改进计时方法。

  计时方法包括计时工具和计时单位。我们中国人用时辰作计时单位,由来已久。所谓时辰,是指一天的十二分之一,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一夜有十二个时辰,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时辰从半夜算起,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子夜”、“中午”等词汇就是从这一计时单位中演变遗留下来的。当然,由此而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些词汇,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悠闲宽松的时间观念。

  在清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计算实际上不是十分确切的。特别是平民百姓,白天靠太阳,夜晚靠更夫,时间的计算实在无法精确。而当时的欧洲,普遍使用钟表,计算时间也比较精确,每个地区都根据其所处的经度,采用自己的地方时间。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还确定了世界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时间,也就是人们今天所使用的时间。

  1844年爱里爵士发明子午仪,英国确定了用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子午仪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后被国际公认。格林威治时间最先用于电报通讯,以便世界各国时间一致。

  中国使用现代计时方法,有赖于电报的传入,始见于清代电报档案。184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71年即清朝同治十年,英、俄等国违反清政府的规定,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1879年,光绪五年,李鸿章在大陆修建了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清朝政府开设电报以后,主要用于军国大事,所以在军机处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

  电报档案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高级官员致军机大臣的电报译稿,涉及内政、外交、军事等许多方面的核心机密。

  从文字上看,它不同于奏折、题本等其他文种的历史档案,电报档案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明扼要。

  从计时方法上看,一件电报往往使用多种计时方法。一是用历法,

按年、月、日计时。二是用时辰,以地支表示时刻。这种情况多用于译出电文之后,记录收报时间。三是以时、分为单位计时,专门用于登记发报时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时区”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光绪十年)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间的“时区系统”即格林威治时间。电报档案中的发报时间应该就是格林威治时间。

  从年代上看,清代自光绪五年开设电报直至宣统三年王朝覆灭,使用电报累计三十二年,而现存电报档案起自光绪十年,止于宣统三年,至今尚未发现光绪五年至十年的电报档案。

  从数量上看,现存电报档案粗略统计约有五万余件。这些电报档案绝大部分是当时由原件转抄的簿册,发报时间等很多内容没有抄录,只有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三年内一千三百零四件电报为原件。因此,今天能看到的最早使用现代计时方法的档案是这些电报的原件,所以这些电报原件显得格外珍贵,堪称稀世之宝。

  电报使得远距离传递信息可在瞬间完成,传统计时方法不能胜任,只好改用现代计时方法。这一改变意义重大,不同寻常,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古老的中国已经打开国门走出了与世界接轨的第一步。

(赵刚摘自《中国档案报》 作者雁旭)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