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要闻>业内动态
档案记忆观与北京奥运文献遗产保护
发布时间:2019-08-02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18年2月25日,第23届冬奥会于平昌闭幕,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接过奥运会会旗,标志着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也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同一座城市举办夏、冬两届奥运会。随着进入冬奥会“北京周期”,做好北京奥运(包括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文献保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北京奥运文献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奥运文献遗产是“奥运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与目前所熟知的“奥运文化遗产”“奥运精神遗产”“奥运效益遗产”和“奥运健康遗产”一样,是“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类别。尽管学界目前对“奥运遗产”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看法,但对于“奥运遗产”内涵演变的多维、多元属性却早有共识,从有形的场馆建筑、体育设施、城市景观等,到无形的思想理念、国家形象、举办经验、民族自豪感等,均可视为“奥运遗产”的范畴。在这其中,包括文件、档案等在内的文献资料是“奥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社会机构和个人会产生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汇集起来形成的文献资源,即为奥运文献遗产。对这些奥运文献遗产进行保护,涉及收集、保管、开发、利用、传播、传承等众多工作。

    奥运文献遗产作为历史记录和知识载体,是奥运举办城市、举办国乃至世界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社会记忆,是举办民族乃至全人类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知识宝库。做好奥运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是珍藏民族记忆、重温民族记忆,就是记录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就是保护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因此,做好奥运文献遗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内涵

    关于“档案是记忆”的论述,最早出现在1950年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法国国家档案局时任局长夏尔·布莱邦发出了“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倡导。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促进人类珍贵历史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档案的记忆价值得以彰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档案是记忆”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档案学理论范式,称之“档案记忆观”。档案记忆观,即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视角对档案、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的系统认知,以及从档案学视角对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及其建构的独特观念。档案记忆观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记忆、集体记忆,或者说承载了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具有记忆属性和记忆(资源)价值。

    档案记忆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一,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不可替代要素。档案作为一种固化信息,是承载社会记忆的工具与传递社会记忆的媒介,对社会记忆具有建构作用。这一功能主要源自它承载着一定的文字、图像等记录符号。所有档案文献的最终目标都是长时间地传播和保存信息,实现记忆的传承,这也决定了档案作为一项客观存在及其在社会记忆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其二,档案工作是建构社会记忆的受控选择机制。在档案记忆观下,档案馆被视为记忆的存储库和唤醒人们相关记忆的场所,但受权力的控制,档案馆对社会记忆予以选择性保存。按照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档案工作从档案馆阶段向前延伸至文件形成之初,因此,不仅是档案馆在权力控制之下选择性地建构社会记忆,而且整个档案工作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一种受控选择机制。其三,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记忆的能动主体。从社会记忆理论来看,档案工作者在决定社会是“记忆”还是“遗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逐渐从“被动的文件保管者”转变为“积极的记忆建构者”,在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和主体意识。其四,档案记忆促进身份认同。记忆与认同天然相连,“档案与身份认同”是档案记忆观研究的深化。身份认同的本质是确认个体或集体在社会上的身份感、地位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身份认同离不开集体记忆的支持,集体记忆所提供的事实、情感构成了其群体认可的基础。以档案为基础的集体记忆是作为群体认知表征的力量之源,档案通过建构集体记忆促进身份认同。

    档案记忆观对北京奥运文献遗产保护的指导意义

    由前所述,档案是奥运文献遗产的重要组成,是奥运举办全周期最为原始、真实与全面的记录载体,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社会、经济、环境、形象、文化、体育、政治、可持续性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档案因其独特的原始记录属性而具有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承载着更为深刻的奥运记忆。这也是档案记忆观的重要理念,即以档案为核心的奥运文献遗产是“奥运记忆”“社会记忆”“城市记忆”“国家记忆”乃至“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承载。因此,档案记忆观为奥运文献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面学术多棱镜,为做好奥运文献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维路径和理论指导。

    一是,档案记忆观提供了从档案学视角对奥运记忆及其建构的独特认知,可以丰富奥运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内涵。奥运文献遗产真实地反映了整个奥运会活动的前期准备、赛事经过、赛后结果、后续影响,是奥运举办民族乃至全人类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知识宝库。因此,收集、整理、保管、挖掘奥运文献遗产,就是保存与再现奥运会历史,就是积累与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就是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档案记忆观将奥运文献遗产保护提升到民族记忆、人类记忆保护与传承的高度,为奥运记忆及其构建提供了独特视角,深化了奥运文献遗产保护的理论内涵与历史意义。因此,有意识地做好奥运文献资源的收集、征集、保管、保存与开发利用工作,并使之有效转化为奥运文献遗产,在当代及未来持续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记忆功能,意义十分重大。

    二是,档案记忆观从理论上对档案、档案工作与奥运会这一国际盛事的关系给予了新的定位,并从实践上促使档案领域积极参与进奥运文献遗产保护中来,从社会重大事务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其一,以档案记忆观指导奥运文献遗产保护,可一定程度上确保奥运文献的高质量传承。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档案的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等诸环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且在电子文件(文献)的长久保管、珍贵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档案数据库的建设、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成熟模式和丰富经验可直接用于指导奥运文献的保护工作,有助于奥运文献的高质量传承和奥运文献遗产价值的永续发挥。其二,以档案记忆观指导奥运文献遗产保护,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档案等文献部门在奥运盛事中的参与度和存在感,甚至发挥主导作用,为民族记忆的延续与国家历史的流传贡献力量。

    第三,档案记忆观为奥运文献遗产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项目化管理模式与数字化保护手段。档案记忆观落在实践领域即为各类记忆工程的建设与数字资源库的构建。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各种记忆工程,保护和传播包括档案在内甚至以档案为主体的文献资源,以促进国家、地方或社区记忆的构建。这些记忆工程强调开放性的建设理念、互动性的服务模式、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多元化的合作网络。因具备这些特征,国内外记忆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奥运文献遗产作为奥运记忆的载体,也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无论是将这类文献遗产吸纳进现有的记忆工程项目,还是以奥运文献为对象建设新型的记忆工程项目,项目化管理模式无疑为奥运文献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记忆工程往往依托于数字资源库,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奥运文献遗产数字资源库,收集、保存、传播北京奥运的记忆资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奥运文献遗产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既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也利于整合分散的奥运遗产资源、利于以新技术对奥运文献的开发利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奥运文献遗产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重点项目“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批准号为18JDYTA008。)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7月25日 总第3403期 第三版


档案记忆观与北京奥运文献遗产保护
发布时间:2019-08-02 来源:
    2018年2月25日,第23届冬奥会于平昌闭幕,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接过奥运会会旗,标志着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也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同一座城市举办夏、冬两届奥运会。随着进入冬奥会“北京周期”,做好北京奥运(包括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文献保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北京奥运文献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奥运文献遗产是“奥运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与目前所熟知的“奥运文化遗产”“奥运精神遗产”“奥运效益遗产”和“奥运健康遗产”一样,是“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类别。尽管学界目前对“奥运遗产”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看法,但对于“奥运遗产”内涵演变的多维、多元属性却早有共识,从有形的场馆建筑、体育设施、城市景观等,到无形的思想理念、国家形象、举办经验、民族自豪感等,均可视为“奥运遗产”的范畴。在这其中,包括文件、档案等在内的文献资料是“奥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社会机构和个人会产生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汇集起来形成的文献资源,即为奥运文献遗产。对这些奥运文献遗产进行保护,涉及收集、保管、开发、利用、传播、传承等众多工作。

    奥运文献遗产作为历史记录和知识载体,是奥运举办城市、举办国乃至世界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社会记忆,是举办民族乃至全人类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知识宝库。做好奥运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是珍藏民族记忆、重温民族记忆,就是记录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就是保护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因此,做好奥运文献遗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内涵

    关于“档案是记忆”的论述,最早出现在1950年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法国国家档案局时任局长夏尔·布莱邦发出了“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倡导。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促进人类珍贵历史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档案的记忆价值得以彰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档案是记忆”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档案学理论范式,称之“档案记忆观”。档案记忆观,即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视角对档案、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的系统认知,以及从档案学视角对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及其建构的独特观念。档案记忆观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记忆、集体记忆,或者说承载了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具有记忆属性和记忆(资源)价值。

    档案记忆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一,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不可替代要素。档案作为一种固化信息,是承载社会记忆的工具与传递社会记忆的媒介,对社会记忆具有建构作用。这一功能主要源自它承载着一定的文字、图像等记录符号。所有档案文献的最终目标都是长时间地传播和保存信息,实现记忆的传承,这也决定了档案作为一项客观存在及其在社会记忆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其二,档案工作是建构社会记忆的受控选择机制。在档案记忆观下,档案馆被视为记忆的存储库和唤醒人们相关记忆的场所,但受权力的控制,档案馆对社会记忆予以选择性保存。按照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档案工作从档案馆阶段向前延伸至文件形成之初,因此,不仅是档案馆在权力控制之下选择性地建构社会记忆,而且整个档案工作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一种受控选择机制。其三,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记忆的能动主体。从社会记忆理论来看,档案工作者在决定社会是“记忆”还是“遗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逐渐从“被动的文件保管者”转变为“积极的记忆建构者”,在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和主体意识。其四,档案记忆促进身份认同。记忆与认同天然相连,“档案与身份认同”是档案记忆观研究的深化。身份认同的本质是确认个体或集体在社会上的身份感、地位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身份认同离不开集体记忆的支持,集体记忆所提供的事实、情感构成了其群体认可的基础。以档案为基础的集体记忆是作为群体认知表征的力量之源,档案通过建构集体记忆促进身份认同。

    档案记忆观对北京奥运文献遗产保护的指导意义

    由前所述,档案是奥运文献遗产的重要组成,是奥运举办全周期最为原始、真实与全面的记录载体,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社会、经济、环境、形象、文化、体育、政治、可持续性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档案因其独特的原始记录属性而具有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承载着更为深刻的奥运记忆。这也是档案记忆观的重要理念,即以档案为核心的奥运文献遗产是“奥运记忆”“社会记忆”“城市记忆”“国家记忆”乃至“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承载。因此,档案记忆观为奥运文献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面学术多棱镜,为做好奥运文献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维路径和理论指导。

    一是,档案记忆观提供了从档案学视角对奥运记忆及其建构的独特认知,可以丰富奥运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内涵。奥运文献遗产真实地反映了整个奥运会活动的前期准备、赛事经过、赛后结果、后续影响,是奥运举办民族乃至全人类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知识宝库。因此,收集、整理、保管、挖掘奥运文献遗产,就是保存与再现奥运会历史,就是积累与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就是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档案记忆观将奥运文献遗产保护提升到民族记忆、人类记忆保护与传承的高度,为奥运记忆及其构建提供了独特视角,深化了奥运文献遗产保护的理论内涵与历史意义。因此,有意识地做好奥运文献资源的收集、征集、保管、保存与开发利用工作,并使之有效转化为奥运文献遗产,在当代及未来持续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记忆功能,意义十分重大。

    二是,档案记忆观从理论上对档案、档案工作与奥运会这一国际盛事的关系给予了新的定位,并从实践上促使档案领域积极参与进奥运文献遗产保护中来,从社会重大事务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其一,以档案记忆观指导奥运文献遗产保护,可一定程度上确保奥运文献的高质量传承。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档案的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等诸环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且在电子文件(文献)的长久保管、珍贵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档案数据库的建设、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成熟模式和丰富经验可直接用于指导奥运文献的保护工作,有助于奥运文献的高质量传承和奥运文献遗产价值的永续发挥。其二,以档案记忆观指导奥运文献遗产保护,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档案等文献部门在奥运盛事中的参与度和存在感,甚至发挥主导作用,为民族记忆的延续与国家历史的流传贡献力量。

    第三,档案记忆观为奥运文献遗产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项目化管理模式与数字化保护手段。档案记忆观落在实践领域即为各类记忆工程的建设与数字资源库的构建。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各种记忆工程,保护和传播包括档案在内甚至以档案为主体的文献资源,以促进国家、地方或社区记忆的构建。这些记忆工程强调开放性的建设理念、互动性的服务模式、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多元化的合作网络。因具备这些特征,国内外记忆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奥运文献遗产作为奥运记忆的载体,也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无论是将这类文献遗产吸纳进现有的记忆工程项目,还是以奥运文献为对象建设新型的记忆工程项目,项目化管理模式无疑为奥运文献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记忆工程往往依托于数字资源库,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奥运文献遗产数字资源库,收集、保存、传播北京奥运的记忆资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奥运文献遗产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既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也利于整合分散的奥运遗产资源、利于以新技术对奥运文献的开发利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奥运文献遗产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重点项目“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批准号为18JDYTA008。)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7月25日 总第3403期 第三版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