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要闻>专题专栏>主题征文
三等奖:海曙区档案馆 周文娟 档案,也学牡丹开
发布时间:2023-05-31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海曙区档案馆  周文娟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这首沉寂了很久的小诗《苔》很长时间内被我们忽略了。2018年初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如今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细细读来,这首被放置在浩瀚诗海角落里的这首小诗引起了我内心深深的共鸣,这小小的苔花不正如档案吗?在很多人眼里,档案是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很少有人主动提及到它,唯有旅途中触礁,人们才会想到它的存在。就如空气,天天存在你并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一旦被需要,才知道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得刚从部队转业时,我曾经对到地方的工作有很多设想和期许,可是当通知被分配到档案局时,心里可谓五味杂陈,有一种接受不了的晕眩。觉得档案部门太冷清了,冷清到我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一页页泛黄的纸张和一个个幽深的铁皮柜。一起转业的战友也总是安慰我说“档案局是个清闲的岗位,去休息休息也挺好的”,当我带着一种无奈、无助的心情去档案局报到时,老局长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档案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短时间内看不到亮点,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工作,但它让我们明白自己存在的真实和踏实”。当我慢慢接触档案工作后,我才理解更多的时候,档案工作是收集、整理、修补、打页码、录入、扫描、装订成册,是不起眼的繁忙和充实;更多的时候,是在别人看不到地方默默地忙碌,但绝对没有别人口中的清闲,无数的兰台人把档案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地呵护,静待花开。

  春风化雨二十年 改革攻坚正“档”头 。这些年来,海曙档案工作以“三个走向”为根本遵循,主动作为挑重担,攻坚克难勇担当,完成了“从一间办公室到一幢楼、从一个档案员到一支队伍、从传统库房到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的大发展大变化,档案的春天如约而至。

  “白日不到处”——留存档案坚守的默默无闻

  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忠诚 、干净 、实干 、担当的档案人,默默的与档案相守,远离了那些纷繁的争扰,也如“苔花”一样,低调地我自生长、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虽然有时也有一种“白日不到处”的孤独,可我们一直在坚守,品读出了档案工作的酸甜苦辣,但我们觉得累有所值,乐得其所。

  2018年,对海曙档案人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新馆搬迁,对一代代海曙档案人来说,是海曙档案事业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一年,苦并乐着,累并充实着。“5+2”“白+黑”是常态,搬迁工作忙碌又责任重大,我和同事们每天在库房核对、清点、打包、贴封条,加班加点,但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感觉档案就是我们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一样,需要呵护备至。每天不厌其烦地看看哪个地方还有卫生死角;看看还有哪个角落可以添点装饰会更温馨;查档大厅里座位椅调到哪个高度最适合查档群众就座;选哪种书籍更适合市民查档时简单浏览翻阅,象布置自己的小家一样用心、细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我爱我家”。

  这些年,我们努力坚守也不忘打拼,正是无数兰台人的坚守、默默无闻的打拼和奉献才会有档案从“深闺”走到“大众”视野中来。我们积极打造“征、展、编、创”的档案宣传矩阵,打破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壁垒,让档案征集、举办展览、编研书籍、开发文创形成良性共享,互相借力,为档案能更多地发声创造条件。创新档案宣传工作机制,立足档案,又突破馆藏资源,用“大档案”的理念打开宣传格局,为存放在各部门档案室的各类档案都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通过建设档案文化阵地,积极整合全区各部门的档案资源,让海曙大地的档案都能“活”起来“用”起来。我们大力挖掘档案征集线索,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圈”和“朋友圈”,档案征集的“圈子”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长,通过了解各部门工作动态,主动上门对接联系,档案征集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征集到清代古医书,抗美援朝勋章等红色档案,非遗作品,钱庄划条、纳税证、抗币凭条等金融类实物档案以及全国劳模,抗疫最美战士等个人实物档案,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门类,这些档案最接“地气”最能链接“情感”。建立起全市首支档案文化志愿者队伍,这批志愿者队既是档案文化工作的“智囊团”,又是档案工作的“后援团”,在档案征集、编研、宣传等方面发挥了主动性和能动性。

  “青春恰自来”——记录档案价值的发光升华

  近年来,看似冷清的、冷门的档案工作,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把这些沉睡的档案唤醒,为那些络绎不绝的来访者提供便利,档案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收集、保管、存放了,在“守护历史 传承文明 资政育人 服务社会”时,档案工作的舞台也越来越大了。近年来海曙区档案部门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利用档案的文化属性,先后举办各类档案文化主题展览近20余次,编研出版各类档案文化刊物、作品近10部,为加快打造魅力卓越的人文城区贡献档案力量。举办的《红色抗币》《看档案 知党史》《百年华美》等巡展走进东鼓道、南塘老街、社区、企业,参观群众达近10万人次,档案文化服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有力载体。

  2020年,海曙区作为浙江省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个体试点区,海曙区档案部门因地制宜、整体规划,根据简化内容、统一模版、规范管理的原则,参照《村级档案管理办法》,按照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的定位,强化农村档案服务“准·简·快”为导向,达到为减少村组织人力成本、经济成本、事务监管成本,通过推好“档案+清单”一个点,打造农村档案工作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海曙样本”、连好“档案+文化”一条线,打造档案文化引领乡情乡愁的“海曙记忆”、结好“档案+服务”一张网,打造农村档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海曙模式”,到2022年海曙区乡镇100%完成试点工作,100%建成乡村数字档案室,100%乡镇建成“网上云数字档案馆”,实现清单高效监管,档案服务治理“强”起来;资源共建共享,档案服务“活”起来,真正做到通过档案工作为基层工作减负,推动农村基层数字治理,实现了档案工作和基层治理双驱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也学牡丹开”——见证档案利用的华丽绽放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用,只有在开发利用中才能实现档案的价值。“存史”是档案工作最基本的作用,但“存史”的根本目的在于“资政育人”。海曙档案通过讲述档案里的“寻常故事”,挖掘档案里的“红色基因”,传播档案里的“地域文化”,让历史文化既“留得住”,又“用得活”更“传得远”。

  我们立足海曙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打造海曙地域文化的地标。编写地域特色档案作品,梳理馆藏的金融货币实物档案,出版海曙首部金融档案作品《曙地金融 抗币传奇》,生动展现了海曙作为宁波金融和“红色根脉”交汇地的繁华景象。为及时真实记录海曙人民实现“十四五”规划征程上的辛勤汗水与精彩瞬间,区档案馆特以《记忆海曙》系列丛书全程跟踪记载这一壮美的创业实践,留下海曙发展足迹。与城隍庙的修缮同步,从档案的视角打造本地文化精品——《宁波府城隍庙》,为海曙区地方文化领域增添了一项重要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城隍庙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海曙的清廉文化史料资源,编研了海曙首部家风家训书籍《清风史话》,以大家望族的良好家风给予全区党员干部启迪和熏陶,营造向善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海曙区档案馆在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时,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确保档案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服务全区中心工作、重大工作。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区40周年,宁波子城建城120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40年·40事”“奋斗百年路 奋进新征程”“海纳百川 曙耀四明”等主题文化展览,让群众走进档案馆探寻海曙的千年历史,让机关干部看到海曙的发展蝶变,让干部党员感受海曙的红色基因。通过连起“档案+文化”一条线,依托各村自身特色的档案资源,从红色根脉、新农村建设、水利、家谱族谱、古树名木、古村落等方向深入挖掘, 建立起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档案,全面打造海曙乡村档案文化品牌,形成“1+N”的档案文化阵地,在实现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让档案文化滋养更多的乡村。

  充分发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完善档案文化体验课程,利用馆藏的红色档案多媒体资料库资源,全方位打造全区中小学思政教育“第二课堂”,近年来共计20000余名学生走进档案馆;以创建全区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为抓手,开发“红色档案讲堂”,通过讲述馆藏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开展“四史”教育,全方位、多角度讲好“四史”,让青少年从档案中收获成长的营养。

  经过一代代档案人不舍不弃的努力,档案这朵小小的苔花,长得郁郁青青,在如今这个流光溢彩的社会大舞台上也闪闪发光!


三等奖:海曙区档案馆 周文娟 档案,也学牡丹开
发布时间:2023-05-31 来源:

  海曙区档案馆  周文娟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这首沉寂了很久的小诗《苔》很长时间内被我们忽略了。2018年初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如今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细细读来,这首被放置在浩瀚诗海角落里的这首小诗引起了我内心深深的共鸣,这小小的苔花不正如档案吗?在很多人眼里,档案是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很少有人主动提及到它,唯有旅途中触礁,人们才会想到它的存在。就如空气,天天存在你并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一旦被需要,才知道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得刚从部队转业时,我曾经对到地方的工作有很多设想和期许,可是当通知被分配到档案局时,心里可谓五味杂陈,有一种接受不了的晕眩。觉得档案部门太冷清了,冷清到我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一页页泛黄的纸张和一个个幽深的铁皮柜。一起转业的战友也总是安慰我说“档案局是个清闲的岗位,去休息休息也挺好的”,当我带着一种无奈、无助的心情去档案局报到时,老局长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档案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短时间内看不到亮点,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工作,但它让我们明白自己存在的真实和踏实”。当我慢慢接触档案工作后,我才理解更多的时候,档案工作是收集、整理、修补、打页码、录入、扫描、装订成册,是不起眼的繁忙和充实;更多的时候,是在别人看不到地方默默地忙碌,但绝对没有别人口中的清闲,无数的兰台人把档案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地呵护,静待花开。

  春风化雨二十年 改革攻坚正“档”头 。这些年来,海曙档案工作以“三个走向”为根本遵循,主动作为挑重担,攻坚克难勇担当,完成了“从一间办公室到一幢楼、从一个档案员到一支队伍、从传统库房到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的大发展大变化,档案的春天如约而至。

  “白日不到处”——留存档案坚守的默默无闻

  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忠诚 、干净 、实干 、担当的档案人,默默的与档案相守,远离了那些纷繁的争扰,也如“苔花”一样,低调地我自生长、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虽然有时也有一种“白日不到处”的孤独,可我们一直在坚守,品读出了档案工作的酸甜苦辣,但我们觉得累有所值,乐得其所。

  2018年,对海曙档案人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新馆搬迁,对一代代海曙档案人来说,是海曙档案事业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一年,苦并乐着,累并充实着。“5+2”“白+黑”是常态,搬迁工作忙碌又责任重大,我和同事们每天在库房核对、清点、打包、贴封条,加班加点,但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感觉档案就是我们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一样,需要呵护备至。每天不厌其烦地看看哪个地方还有卫生死角;看看还有哪个角落可以添点装饰会更温馨;查档大厅里座位椅调到哪个高度最适合查档群众就座;选哪种书籍更适合市民查档时简单浏览翻阅,象布置自己的小家一样用心、细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我爱我家”。

  这些年,我们努力坚守也不忘打拼,正是无数兰台人的坚守、默默无闻的打拼和奉献才会有档案从“深闺”走到“大众”视野中来。我们积极打造“征、展、编、创”的档案宣传矩阵,打破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壁垒,让档案征集、举办展览、编研书籍、开发文创形成良性共享,互相借力,为档案能更多地发声创造条件。创新档案宣传工作机制,立足档案,又突破馆藏资源,用“大档案”的理念打开宣传格局,为存放在各部门档案室的各类档案都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通过建设档案文化阵地,积极整合全区各部门的档案资源,让海曙大地的档案都能“活”起来“用”起来。我们大力挖掘档案征集线索,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圈”和“朋友圈”,档案征集的“圈子”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长,通过了解各部门工作动态,主动上门对接联系,档案征集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征集到清代古医书,抗美援朝勋章等红色档案,非遗作品,钱庄划条、纳税证、抗币凭条等金融类实物档案以及全国劳模,抗疫最美战士等个人实物档案,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门类,这些档案最接“地气”最能链接“情感”。建立起全市首支档案文化志愿者队伍,这批志愿者队既是档案文化工作的“智囊团”,又是档案工作的“后援团”,在档案征集、编研、宣传等方面发挥了主动性和能动性。

  “青春恰自来”——记录档案价值的发光升华

  近年来,看似冷清的、冷门的档案工作,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把这些沉睡的档案唤醒,为那些络绎不绝的来访者提供便利,档案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收集、保管、存放了,在“守护历史 传承文明 资政育人 服务社会”时,档案工作的舞台也越来越大了。近年来海曙区档案部门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利用档案的文化属性,先后举办各类档案文化主题展览近20余次,编研出版各类档案文化刊物、作品近10部,为加快打造魅力卓越的人文城区贡献档案力量。举办的《红色抗币》《看档案 知党史》《百年华美》等巡展走进东鼓道、南塘老街、社区、企业,参观群众达近10万人次,档案文化服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有力载体。

  2020年,海曙区作为浙江省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个体试点区,海曙区档案部门因地制宜、整体规划,根据简化内容、统一模版、规范管理的原则,参照《村级档案管理办法》,按照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的定位,强化农村档案服务“准·简·快”为导向,达到为减少村组织人力成本、经济成本、事务监管成本,通过推好“档案+清单”一个点,打造农村档案工作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海曙样本”、连好“档案+文化”一条线,打造档案文化引领乡情乡愁的“海曙记忆”、结好“档案+服务”一张网,打造农村档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海曙模式”,到2022年海曙区乡镇100%完成试点工作,100%建成乡村数字档案室,100%乡镇建成“网上云数字档案馆”,实现清单高效监管,档案服务治理“强”起来;资源共建共享,档案服务“活”起来,真正做到通过档案工作为基层工作减负,推动农村基层数字治理,实现了档案工作和基层治理双驱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也学牡丹开”——见证档案利用的华丽绽放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用,只有在开发利用中才能实现档案的价值。“存史”是档案工作最基本的作用,但“存史”的根本目的在于“资政育人”。海曙档案通过讲述档案里的“寻常故事”,挖掘档案里的“红色基因”,传播档案里的“地域文化”,让历史文化既“留得住”,又“用得活”更“传得远”。

  我们立足海曙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打造海曙地域文化的地标。编写地域特色档案作品,梳理馆藏的金融货币实物档案,出版海曙首部金融档案作品《曙地金融 抗币传奇》,生动展现了海曙作为宁波金融和“红色根脉”交汇地的繁华景象。为及时真实记录海曙人民实现“十四五”规划征程上的辛勤汗水与精彩瞬间,区档案馆特以《记忆海曙》系列丛书全程跟踪记载这一壮美的创业实践,留下海曙发展足迹。与城隍庙的修缮同步,从档案的视角打造本地文化精品——《宁波府城隍庙》,为海曙区地方文化领域增添了一项重要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城隍庙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海曙的清廉文化史料资源,编研了海曙首部家风家训书籍《清风史话》,以大家望族的良好家风给予全区党员干部启迪和熏陶,营造向善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海曙区档案馆在开展档案文化建设时,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确保档案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服务全区中心工作、重大工作。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区40周年,宁波子城建城120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40年·40事”“奋斗百年路 奋进新征程”“海纳百川 曙耀四明”等主题文化展览,让群众走进档案馆探寻海曙的千年历史,让机关干部看到海曙的发展蝶变,让干部党员感受海曙的红色基因。通过连起“档案+文化”一条线,依托各村自身特色的档案资源,从红色根脉、新农村建设、水利、家谱族谱、古树名木、古村落等方向深入挖掘, 建立起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档案,全面打造海曙乡村档案文化品牌,形成“1+N”的档案文化阵地,在实现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让档案文化滋养更多的乡村。

  充分发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完善档案文化体验课程,利用馆藏的红色档案多媒体资料库资源,全方位打造全区中小学思政教育“第二课堂”,近年来共计20000余名学生走进档案馆;以创建全区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为抓手,开发“红色档案讲堂”,通过讲述馆藏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开展“四史”教育,全方位、多角度讲好“四史”,让青少年从档案中收获成长的营养。

  经过一代代档案人不舍不弃的努力,档案这朵小小的苔花,长得郁郁青青,在如今这个流光溢彩的社会大舞台上也闪闪发光!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