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资源>档案文献遗产
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
发布时间:2017-05-21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现收藏在江东区档案馆的珍贵档案文献《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原藏于东郊乡东升村史家祠堂,于1992年征集进馆,一直保存至今。2002年由市档案局组织专家鉴定、申报,于2003年10月10日被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宝”,这是我市首次也是唯一一件荣登国家遗产榜的档案文献。 

  《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包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史家祖宗画像、传记,第二部分是清代文人为此写下的题跋。 

史浩

史弥远

史嵩之

  史家祖宗画像据专家考证,作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画像从冀国公(1035-1057年)以下七世共三十一人画图,画图旁边附有每人传记,独此一份。在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由史家二十四世子孙史东农先生从族中购得进行重新装裱成册,传记部分由王德沛先生重新书写而成;并由当时宁波名流数人为此写下题跋十九则,共计72件。(其中画像、传记各31件)。这些都实属罕见。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所反映的主题是浙江鄞县史氏家族。该家族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是典型的名门望族,曾出现“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极盛现象,时有“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一朝紫衣贵,皆是四明人”的美誉。不仅留下了许多政论诗文著作,在他们的治理下,也有不少的平寇、治水、理国、兴业的政绩。一部史氏家族史就是南宋历史的一个缩影。该遗像画册及传记,基本上包括了南宋时期史家家族当朝官员,比较系统完整。每一画像都各有传记,详细记叙了每个人的生平从而展现了南宋年间史氏家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情况,通过史氏家族这一窗口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的历史概貌。作于明朝中期的史家祖宗画像,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书画而成,并在绸布上装裱而成。画像十分精美,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至今仍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史家祖宗画像在中国美术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史氏家族中六十二幅肖像及传记,起自冀国公史简、史询、史师仲、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史司卿七世共31位家庭成员,均为史氏家庭中有影响人物。冀国公太夫人的贞行苦节,八行公先生的纯孝品德,道翁先生的知识贤能,沧州先生高卓特立的品行,碧  先生的清纯,以及虚丹先生的儒学文章和政治业绩的伟大英烈,一直贯穿于南宋王朝,与这个王朝共存亡。其中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先后出任过宰相,就是南宋“三相”,前两者还是“二王”,分别被封为“忠定王”“忠献王”。他们对当时的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史浩在位时,为忠臣岳飞平反,为后世所称颂。他们的故事在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广为流传,有的流传至今。宁波的“德行桥”、“八行堂”、大慈寺无不印证着他们的足迹。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宁波人八月十六度中秋的由来。相传,身为宰相的史浩,有个习惯: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赶回故乡明州和百姓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因此百姓非常爱戴其。有一年,中秋节前夕,史浩骑马赶回明州,中途因马失前蹄受了伤,只好夜宿绍兴。等到第二日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了。史浩心里懊恼,以为今年中秋不能与民同乐了。谁知明州百姓因为史浩没回来,就等着其,没有过中秋。从此,明州百姓就改为八月十六过中秋。史氏家族成员在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不仅如此,他们中的多位在史书中亦有详细记载。 

  第二部分是清朝道光九年,当时的一些宁波名流看到这一失而复得的宋代史家祖宗画册及传记后写下的题跋,主要赞颂它的珍贵性及家族地位,这些档案距今也有近二百年。从这些题跋中已能感到画像在当时已属珍贵,更何况是二百年后的今天。 

  《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这一珍贵档案文献是我国现存的明朝档案和清代档案一部分,这部分档案形成时间早,对于研究南宋历史尤其家族史具有宝贵价值,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同时,由于江东张斌桥一带是史氏家族繁发迹之地,《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不仅记录着史氏家族的历史,也记录着江东的历史文化,对于挖掘江东乃至整个宁波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势必更加珍贵。 

  该档案文献现基本保存完好,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年代久远,部分档案存在着虫咬和分化现象,损坏程度近40%。为使其能传诸于世,必须抢救修复已残破的档案文献。江东区档案馆已把该文献全部拍成缩微片,并只提供缩微片以保护档案原件。而为了把这珍贵的档案文献公诸于众,服务社会,使人们更深入了解史家画像和江东乃至宁波的历史文化,江东区档案馆根据查到的《古藤史氏宗谱》、《鄞东下水家乘》等史家资料及《二十四史》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并汇编了《南宋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集》一书。


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
发布时间:2017-05-21 来源:

  现收藏在江东区档案馆的珍贵档案文献《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原藏于东郊乡东升村史家祠堂,于1992年征集进馆,一直保存至今。2002年由市档案局组织专家鉴定、申报,于2003年10月10日被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宝”,这是我市首次也是唯一一件荣登国家遗产榜的档案文献。 

  《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包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史家祖宗画像、传记,第二部分是清代文人为此写下的题跋。 

史浩

史弥远

史嵩之

  史家祖宗画像据专家考证,作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画像从冀国公(1035-1057年)以下七世共三十一人画图,画图旁边附有每人传记,独此一份。在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由史家二十四世子孙史东农先生从族中购得进行重新装裱成册,传记部分由王德沛先生重新书写而成;并由当时宁波名流数人为此写下题跋十九则,共计72件。(其中画像、传记各31件)。这些都实属罕见。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所反映的主题是浙江鄞县史氏家族。该家族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是典型的名门望族,曾出现“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极盛现象,时有“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一朝紫衣贵,皆是四明人”的美誉。不仅留下了许多政论诗文著作,在他们的治理下,也有不少的平寇、治水、理国、兴业的政绩。一部史氏家族史就是南宋历史的一个缩影。该遗像画册及传记,基本上包括了南宋时期史家家族当朝官员,比较系统完整。每一画像都各有传记,详细记叙了每个人的生平从而展现了南宋年间史氏家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情况,通过史氏家族这一窗口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的历史概貌。作于明朝中期的史家祖宗画像,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书画而成,并在绸布上装裱而成。画像十分精美,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至今仍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史家祖宗画像在中国美术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史氏家族中六十二幅肖像及传记,起自冀国公史简、史询、史师仲、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史司卿七世共31位家庭成员,均为史氏家庭中有影响人物。冀国公太夫人的贞行苦节,八行公先生的纯孝品德,道翁先生的知识贤能,沧州先生高卓特立的品行,碧  先生的清纯,以及虚丹先生的儒学文章和政治业绩的伟大英烈,一直贯穿于南宋王朝,与这个王朝共存亡。其中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先后出任过宰相,就是南宋“三相”,前两者还是“二王”,分别被封为“忠定王”“忠献王”。他们对当时的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史浩在位时,为忠臣岳飞平反,为后世所称颂。他们的故事在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广为流传,有的流传至今。宁波的“德行桥”、“八行堂”、大慈寺无不印证着他们的足迹。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宁波人八月十六度中秋的由来。相传,身为宰相的史浩,有个习惯: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赶回故乡明州和百姓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因此百姓非常爱戴其。有一年,中秋节前夕,史浩骑马赶回明州,中途因马失前蹄受了伤,只好夜宿绍兴。等到第二日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了。史浩心里懊恼,以为今年中秋不能与民同乐了。谁知明州百姓因为史浩没回来,就等着其,没有过中秋。从此,明州百姓就改为八月十六过中秋。史氏家族成员在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不仅如此,他们中的多位在史书中亦有详细记载。 

  第二部分是清朝道光九年,当时的一些宁波名流看到这一失而复得的宋代史家祖宗画册及传记后写下的题跋,主要赞颂它的珍贵性及家族地位,这些档案距今也有近二百年。从这些题跋中已能感到画像在当时已属珍贵,更何况是二百年后的今天。 

  《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这一珍贵档案文献是我国现存的明朝档案和清代档案一部分,这部分档案形成时间早,对于研究南宋历史尤其家族史具有宝贵价值,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同时,由于江东张斌桥一带是史氏家族繁发迹之地,《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不仅记录着史氏家族的历史,也记录着江东的历史文化,对于挖掘江东乃至整个宁波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势必更加珍贵。 

  该档案文献现基本保存完好,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年代久远,部分档案存在着虫咬和分化现象,损坏程度近40%。为使其能传诸于世,必须抢救修复已残破的档案文献。江东区档案馆已把该文献全部拍成缩微片,并只提供缩微片以保护档案原件。而为了把这珍贵的档案文献公诸于众,服务社会,使人们更深入了解史家画像和江东乃至宁波的历史文化,江东区档案馆根据查到的《古藤史氏宗谱》、《鄞东下水家乘》等史家资料及《二十四史》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并汇编了《南宋史家祖宗画像、传记及题跋集》一书。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